摘 要:應用型人才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沈陽大學作為一所地方性綜合大學,其歷史學專業為應對專業發展的挑戰,以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按照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轉型發展的需要,從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強化技能培養、建立實踐教學體系、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以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入手,初步建立了歷史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沈陽大學;歷史學;應用型人才培養
本文為沈陽大學專項教改課題《基于轉型發展戰略部署下的歷史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階段性成果
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與所從事的專業生產和專業實踐相結合,并直接轉化為社會生產效益的技術或專業人才。[1]應用型人才培養有別于傳統高校教育的學術型人才培養。越來越多的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諸多地方高校將辦學定位于應用型本科教育,并確定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使我國高等教育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多規格和多類型需求。本文以沈陽大學歷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為依托,探究地方高校歷史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1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依據
沈陽大學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主要依據。沈陽大學作為沈陽市屬的地方綜合性大學,以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為辦學理念,以培養綜合素質好、實踐能力強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中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原則,把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相結合、校風教風學風建設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
歷史學專業作為基礎性人文學科,就業面相對狹窄。隨著招生擴大帶來的后果,歷史學研究型和學術型人才需求基本飽和。這對于基礎薄弱、教育資源不足、教育教學層次較低的地方高校來說,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導向,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的要求,在夯實學生專業知識基礎上,突出技能培養和實踐教學,培養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是必然之路。
2 沈陽大學歷史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沈陽大學歷史學專業以服務地方為基本理念,把握師范類人才培養的主旨,結合歷史學專業的發展和就業前景,在對地方人才需求規格和層次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構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1.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教學的科學指針,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直接決定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2]沈陽大學歷史學專業在歷年的人才培養方案修改和完善中,立足專業現狀,結合師資隊伍和生源特點,在充分的市場調研和同行業論證的基礎上,突出強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理念,對課程結構、課時分布、學分分布等方面不斷優化。
以2015級人才培養方案為例,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設置了有關地方歷史文化的系列課程和實踐系列課程。在兩大通史的基礎上,注重知識的分布拓展和實效。在通識教育課程中,突出英語聽說訓練,將大學英語分為聽說和讀寫兩個部分,并增加了就業指導和創新創業訓練等課程,對學生就業亟需的相關知識和能力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培養。
2.強化教師技能和素養的培養
沈陽大學歷史學專業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其師范性。在學生教師技能培養方面,主要包括公共技能和專業技能兩個方面。在公共技能培養中,側重培養學生的板書和說課能力;在專業技能培養中,制定了專門的專業技能訓練大綱,有針對性培養學生教師職業素養,如《中學歷史教學法》、《中學歷史教師技能訓練》等課程。這對學生到中學就業起到了積極作用。
3.建立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
建立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沈陽大學歷史學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四個部分。第一,理論課程中的實踐教學環節。部分專業理論課在課程內容設計中包含了具有較強實效性的實踐教學形式。例如,《遼沈文物考察》課程中設計了參觀新樂遺址和清代福陵等內容,《奉系軍閥簡史》課程中設計了參觀張氏帥府和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等內容,《明清政治制度文化史》課程中設計了參觀沈陽故宮和清代昭陵等內容。第二,實習實踐基地建設。沈陽大學歷史學專業現已和遼寧省博物館、遼寧省檔案館、撫順清永陵、沈陽市培英中學、沈陽市杏壇中學、沈陽市滿族中學、沈陽市127中學、沈陽市95中學等簽訂了實習實踐基地協議,將這些單位作為歷史專業學生考察和實習的基地。第三,加強專業實踐。為了加強歷史學專業能力的培養,歷史學專業設置了社會調查、口述調查訓練、承德專業實習、田野考察等專業集中實踐活動。第四,加強教學能力訓練。將教育見習和教學實習同時納入培養方案,并將教育實習從原來的1個月時間延長為1個學期。由學校在第七學期統一組織為期十八周的教育實習活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
4.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
應用型地方高校之所以有別于研究型高校,在于其以教學為主,因此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是提高其應用型人才質量的有效途徑。在沈陽大學歷史學專業的教學中,創新課堂教學手段和方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是其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方法。歷史專業在專業選修課中率先嘗試利用慕課資源進行課堂教學,突出學生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總之,沈陽大學歷史學專業通過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按照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規定,夯實學生專業基礎,突出實踐教學和學生技能培養,拓展學生就業和發展口徑,有效緩解了招生難、就業難的問題,為歷史學專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這對地方高校歷史學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曄,林鏗,孫忠梅.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12(4).
[2]趙金輝.新建普通本科高校歷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9).
作者簡介
羅瀟冰(1981—),女,沈陽大學文法學院歷史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