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可雷
摘 要 以實驗探究為主要策略的概念教學中,探究的過程就是學生思維展開、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是概念形成的過程。在科學探究體驗活動中,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探究”的內容和思想方法的同時,進一步嘗試著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相關生物學問題。利用蛋白質電泳技術,促進學生對蛋白質種類多樣性理解。
關鍵詞 科學探究 現代生物技術 蛋白質種類檢測 蛋白質電泳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倡導的探究性學習理念,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在科學探究體驗活動中,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探究”的內容和思想方法;另一方面,通過已經具備的科學探究能力,進一步嘗試解釋生物學科的一些現象、規律以及現實生活中的相關生物學問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是高中生物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人們每天都要攝入一定量的蛋白質,合理搭配食物才能保證身體健康;恰當運用生物理論或實驗技術可以更好地指導日常飲食。下面以檢測豆漿和牛奶中蛋白質的種類為例,通過開展實驗探究課程,有效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1 學情分析
人教版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主要圍繞著分子與細胞展開學習。第一章生物大分子,蛋白質種類多樣性的原因晦澀難懂,主要原因是學生對蛋白質種類多樣性沒有直觀的認識。蛋白質種類多樣性是如何體現的?留心生活,會發現:豆漿和牛奶中就含有很豐富的蛋白質,而且它們的蛋白質含量相差不多,基本上都是3 g/100 mL;但是這兩種飲品不能互相替代,是因為含有的蛋白質種類不一樣。由此,本研究的主題和生活緊密聯系。
教師提問: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直觀地看到蛋白質種類的差異?這就需要利用現代生物技術——蛋白質電泳來幫助學生理解。蛋白質電泳原理簡單、實驗材料隨處可得、實驗技能易于掌握,因此很適合在高中課堂上普遍開展。此實驗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蛋白質種類多樣性的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另外,對他們養成合理飲食習慣也有教育意義。
2 教學過程
2.1 實驗原理
蛋白質種類的多樣性主要是由蛋白質所含的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方式以及多肽鏈的折疊盤繞方式決定的。教師給學生展示2個熟悉的蛋白質氨基酸序列(每一個氨基酸都用一個英文字母的簡寫形式代替),如下:
胰島素氨基酸序列:
過氧化氫酶氨基酸序列: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兩個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找出它們在物理性質上的差別。教師同時給出一個氨基酸性質的表格啟發學生(表1)。
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不難得出結論:① 不同種類的蛋白質分子量可能是不同的;② 不同蛋白質所帶的電荷數也應該有差異,因為每個氨基酸的等電點有差別。根據這些性質的差別,可以用不同的電泳方法來區分蛋白質。
蛋白質電泳是分離、鑒定不同種類的蛋白質的一種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分為兩類:① 非變性蛋白質電泳,又稱為native蛋白質電泳,是根據蛋白質的電荷差異將蛋白質進行區分;② 變性蛋白質電泳,利用去污劑SDS破壞蛋白質的高級結構使之變性并且使蛋白質帶上等量的負電荷,然后根據蛋白質分子量的差異來將蛋白質進行區分,是一種更為普遍使用的技術方法。本實驗主要是根據分子量的不同來區分蛋白質,即變性蛋白質電泳。
2.2 材料與方法
2.2.1 實驗器材
實驗器具:移液器、蛋白質電泳儀、蛋白質電泳槽、電泳膠、EP管。
實驗材料:樣品(牛奶及豆漿)、上樣液、電泳緩沖液、染色液。
2.2.2 實驗步驟
(1) 取樣:
移液器是分子生物學研究中最常用的儀器。教師首先讓學生觀察移液器的構造并小組討論探究其使用方法,然后給學生演示如何準確吸取10 μL的樣品,主要包括調節量程、吸液體、排液體等步驟。
(2) 制樣:
取好的樣品要與等體積的上樣液混合,上樣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甘油、SDS變性劑、考馬斯亮藍染料。上樣液的作用有:SDS變性劑可以破壞蛋白質的高級結構,并且包裹在蛋白質表面,使蛋白質帶等量的負電荷;上樣液中含有的考馬斯亮藍染料可以在電泳中起到指示劑的作用。二者混合好之后樣品就制備好了。
(3) 上樣:
吸取上述混合樣品10 μL加入到電泳膠的點樣孔中。此操作要求手要穩、排液體要慢。學生一邊操作,一邊觀察現象。
(4) 電泳:
上樣完成后插好電源就可以開始電泳了。學生觀察電泳的現象會發現電泳膠上出現藍色條帶,并且有向前端移動的現象。
3 結果討論
在外加電場以及足夠的電泳緩沖液的條件下,處在電泳膠點樣孔中的蛋白質因其帶等量的負電荷,會從陰極向陽極移動。蛋白質電泳類似于“魚網捕魚”。電泳膠相當于一張魚網,而不同種類的蛋白質相當于不同大小的魚;當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分子量小的蛋白質在電泳膠中移動的速度快,而處于電泳膠的前端;分子量大的蛋白質移動速度慢,位于電泳膠的后端,電泳結束后利用染色液經過微波爐加熱2 min染色,再用清水加熱20 min脫色就可以在電泳膠上看到處在不同位置的藍色的條帶,如圖1所示。學生仔細觀察比較牛奶和豆漿樣品中蛋白質條帶的差異,教師利用表2啟發學生思路。從圖1中,學生可以非常直觀地觀察到不同樣品中蛋白質條帶的數目、粗細以及位置,這些信息也相應的代表了蛋白質種類、含量以及不同種蛋白質的分子量。
4 學生評價
學生通過思考、實踐、討論、分析,學會了借助現代生物技術手段,理解蛋白質種類多樣性,而且通過比較豆漿和牛奶中蛋白質種類的差異,也意識到合理膳食、均衡搭配對于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整個探究活動有知識、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
5 教學反思
科學探究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提出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像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學習,發現事物變化的因果關系,形成概念,獲得真理。通過教學實踐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以學生為本,貼近學生生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構建學生主動參與、師生共同探究、共同發展的有效策略。另外,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理論,掌握新技術,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用生物技術架起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橋梁。
參考文獻:
[1] 姚國平.優化概念教學策略 提高概念教學實效[J].生物學教學,2016,8-9.
[2] 劉恩山.在教學中實現主動探究學習與凸顯重要概念傳遞的對接[J].生物學通報,201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