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參加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的全區優秀輔導員代表進行問卷調查,結合訪談情況,提出輔導員自我實現和提高職業認同度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職業認同 需求層次理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C-0031-02
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引路人,與學生利益密切相關,因而是高校師生關系中最為重要的一環?,F實情況下高校輔導員的工作非?,嵥?,不少輔導員工作幾年后因為找不到縱向發展的職業路徑和目標而感到迷茫和焦慮,不愿意繼續從事輔導員工作,從而造成輔導員崗位流動性較大。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2014年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明確提出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道路的建設目標。隨著這一標準的頒布,高校輔導員的職業發展有了新的機遇。
一、研究背景、對象和方法
職業認同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個體對于所從事職業的肯定性評價。本文問卷參考江蘇省徐莉的研究,圍繞職業認識、職業情感、職業價值觀、職業期望、職業意志、職業技能這6個維度對職業認同進行測量,共30個題項,采用1-5點評分,職業認同賦值為6個衡量要素的加權,權值均為1/6。其中,是否覺得職業受人尊敬、是否覺得有自豪感、光榮和神圣感、是否覺得輔導員相關議題與自己有關等列為職業認識;是否非常熱愛認可輔導員工作、選擇輔導員工作是否源于喜愛、工作是否充滿活力和激情、工作是否能帶來幸福感等列為職業情感;是否能實現人生價值、工作環境是否和諧、即使重新選擇職業是否仍然堅決選擇高校輔導員等列為職業價值觀;是否認為自己適合輔導員工作、是否可能在輔導員工作上取得成就、成為一名優秀輔導員、是否能夠發揮才能、是否符合興趣選擇等列為職業期望;是否愿意堅守崗位、是否遇到困難能夠克服、是否不受干擾等列為職業意志;是否能夠控制情緒、是否堅持學習、是否覺得自己優秀等列為職業技能。
樣本選取的對象是近年廣西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的參賽者。選取此類參賽對象具有代表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前廣西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狀態的最高水平。
樣本選取了參賽的41名輔導員為被試。其中男性15人,女性26人;25-30歲26人,31-35歲15人;本科學歷11人,研究生學歷30人;工齡在5年以下的28人,5—10年的10人,11—20年的3人;月收入2000元以下3人,2000-3000元24人,3000-4000元10人,4000-5000元4人;區重點高校5人,區普通高校18人,區大專院校13人,區民辦高校5人;初級職稱23人,中級職稱17人,副高職稱1人;科員25人,副科6人,正科9人,副處1人。
樣本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職業認同的總體水平及各因素分析
從數據分析結果可見,廣西最優秀的輔導員群體職業認同度為中等偏上,均值為3.2754。其中職業期望、職業技能認同度較高,均值分別為3.5366和3.7951。這說明廣西優秀的輔導員們成就動機突出,希望在工作上取得優異的成績,同時個人能力也較為優秀和突出。職業認識均值為3.2341,說明輔導員對職業的認識和定位基本準確。職業情感和職業價值觀稍低,均值為2.8598和2.9512。此外職業情感與職業價值觀相關性值為0.652,兩者之間本身也是高度相關。
(二)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
1.性別差異
男女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有差異,但不明顯。男輔導員的職業認同均值為3.327,女輔導員均值為3.2481。男輔導員的職業認同度略高于女輔導員。在各因素的比較中,男輔導員的職業認識略低于女輔導員,兩者均值分別為3.1067和3.3077,其他職業期望、職業價值觀、職業情感、職業意志、職業技能認同度都高于女輔導員。
2.年齡差異
參與問卷的輔導員年齡階段為20-29和30-39兩個年齡階段,在職業認同上有顯著差異,均值分別為3.1692和3.4593,顯著性達到0.469。30歲以上的輔導員職業認同比30歲以下的高。職業價值觀差異較大,30歲以上職業價值觀均值為3.7212,20-29歲均值為3.3500。
3.學歷差異
參與問卷調查的輔導員學歷為本科和研究生兩個層次。職業認同差異不大,均值分別為3.2436和3.2870。但在職業認識上,本科生的職業認識均值低于研究生,兩者分別為3.0727和3.2933;在職業價值觀上,本科生均值低于研究生,分別為2.7955和3.0083。在職業技能上,本科生均值高于研究生,分別為3.9273和3.7467。
4.工齡差異
5年以下工齡的職業認同度均值為3.2225,5—10年均值為3.3280,11—20年均值為3.5933。在職業情感這一因素中,5年以下工齡得分為2.8304,略微高于5—10年工齡得分2.8250。
5.月收入差異
月收入3001-4000元的輔導員職業認同度最高,均值為3.5900。其次分別為收入4001-5000元、2000元以下、2001-3000元,均值分別為3.5100、3.2233、3.1117。
6.職稱差異
職稱越高職業認同度越高。副高職稱職業認同均值為4.0600,中級為3.3824,初級為3.1622。但在職業認識上,副高職稱的輔導員均值僅為2.4000。
7.行政級別差異
行政級別越高,輔導員職業認同度越高,均值分別為副處3.6200,正科3.5478,副科3.4350,科員3.1252。只有在職業價值觀上,副科均值最高為3.4583,其次是正科3.2778,隨后是科員和副處。
8.學校類別差異
普通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度均值最高,為3.4422,重點高校均值最低,為2.9560。職業認識、職業價值觀、職業情感普通高校認同度高,均值依次是3.4333、3.1806和3.0417,職業期望民辦高校均值最高,為3.7200,職業技能大專院校均值最高,為3.9231。
三、數據結果與討論
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一是廣西優秀的高校輔導員群體中,職業認同度中等偏上。結合訪談調研,普遍反映所在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度不高,而職業期望和職業技能認同度高,說明輔導員隊伍綜合素質正在不斷提高,輔導員對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前景抱有信心。
二是從性別差異上看,男性輔導員的職業認同度更高些。這與許多研究表明的女性輔導員職業認同度高于男輔導員的研究結果不同。當前輔導員隊伍女性數量占多數,訪談調研中發現,男性輔導員對職業道路和發展規劃、發展目標更為清晰,女性輔導員更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
三是年齡對輔導員職業認同影響存在差異,差異主要體現在職業價值觀上。數據分析顯示,隨著閱歷的增長,價值觀會逐步趨于穩定且更認同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這與部分研究中體現的年輕人職業認同度更高的結論也不一致。
四是學歷對輔導員職業認同影響不存在顯著差異,學歷對輔導員職業認同影響不大。當前普通高校及重點院校輔導員學歷要求均為碩士,可見碩士學歷在輔導員隊伍中占大比例,隨著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這一趨勢,學歷差距將逐步縮小。
五是工齡對輔導員職業認同影響呈正相關。工齡越長輔導員職業認同度越高。同時也易產生職業倦怠,職業情感降低,這與新輔導員對工作的熱情度更高的一般情況吻合。
六是月收入水平對輔導員職業認同影響不存在顯著差異。收入水平中等的輔導員群體占多數,這部分人職業認同程度最高。收入水平并不是影響職業認同度的絕對因素。
七是行政級別對輔導員職業認同影響存在顯著差異,呈正相關,即行政級別越高職業認同度越高。科級干部更認同輔導員職業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
八是職稱對輔導員職業認同影響存在顯著差異,呈正相關,輔導員職稱越高,職業認同程度也越高。此項結果會受到參與問卷調查的被試者人數影響,具有副高職稱的輔導員人數較少。
九是不同學校類型的輔導員對職業的認同程度存在差異。普通高校職業認同度高于重點高校,這可能與重點高校競爭環境更為激烈有關。
四、結論和建議
(一)關注輔導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很多輔導員對工資待遇水平普遍不滿意,認為收入水平不高。從訪談了解到的情況上看,一線輔導員更在意的是付出與回報的關系。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目標,需要建立在對一線輔導員工作環境和生存環境的改善上,具體包括對輔導員工作職能的明確而清晰的定位。解決輔導員的后顧之憂,滿足其基本的需求,是輔導員安心工作的前提,也是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基礎。
(二)關心輔導員的職業發展需求
輔導員職業發展普遍有職務晉升、職稱晉升和學歷晉升這幾種途徑。一線輔導員工作繁雜瑣碎,在職稱晉升和學歷晉升上不占優勢,而職務晉升也并不容易。這些困難容易讓輔導員產生職業倦怠。根據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職業能力標準,中級和高級輔導員的條件要求與教師系列的中級與高級職稱相比明顯難度更大,輔導員會更傾向于花精力在專業學習上,逐步轉向專業技術職務。因而各高校在輔導員的職業發展上應該搭建平臺和重視激勵措施,從高校內部的收入分配、工作分配及職業發展上予以關心,讓一線輔導員感受到尊重、歸屬和愛。
(三)及時追蹤輔導員職業認同狀態
輔導員職業認同狀態會受到工作年限、職務、職稱等因素的影響,因而科學和及時追蹤輔導員職業認同狀態對完善輔導員隊伍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對于有條件的高校,每年或者兩年進行一次追蹤,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輔導員自我實現、自我認同的狀態,滿足輔導員高級需求。
【參考文獻】
[1]徐莉.江蘇省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9
[2]馬燕.社交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使用范式與影響機制研究[J].新聞知識,2015(12)
【基金項目】2014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高校輔導員工作自我認同與滿意度測評研究》(2014MSZ027);廣西財經學院2014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課題《高校輔導員工作的自我滿意度測評研究》
【作者簡介】馬 燕(1983— ),女,廣西財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思政教育。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