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超
摘 要:要想更好地提升數學學習水平,學生就必須要有適當的數學思維,這樣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才不會感到吃力。文章從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內在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積極引導學生發散自身思維三方面研究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初中生數學思維,以促進他們成長成才。
關鍵詞:初中生;數學教學;數學思維;成才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3-0038-01
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利用數學知識,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這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還能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研究了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一、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內在思維能力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想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首先就需要利用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激發出學生內在的思維能力。而要想做好這一點,教師就應在數學教學的時候創設思維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內在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教材知識巧設懸念,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全等三角形”相關內容教學的時候,教師可及時對學生進行以下提問:“如果不經過池塘,我們要怎樣才能知道池塘的寬度呢?”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使他們產生思考和學習的意愿。之后,教師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和思考。而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能激發自身的內在思維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培養他們數學思維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就需要激發出學生的內在思維能力,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教學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好奇心,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就能更好地進行思考學習。
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
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培養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通常情況下,數學思維都是在數學觀察中開始的,然后再將其結合實際運用才能取得較為準確的認識。總的來說,學生數學思維培養是離不開對數學相關知識觀察的,只有對數學圖形、數學數據進行仔細觀察,才能更好地發現數學相關規律和知識,提升學生的數學分析能力。因此,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中,觀察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養成較為正確的觀察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從而養成正確的數學思維。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適當分析,或者是讓學生對數學解題方式進行歸納和總結,這樣學生分析、總結的過程就是他們觀察能力養成的過程。教師在平常的數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對解題方式進行一個較為具體的講解,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相關的解題步驟,從而在實際解題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觀察進行解題。例如,教師在對幾何證明題目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可以先對題目進行仔細分析,其中包括已知條件、未知條件等內容。然后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結合相關依據和公式對學生進行推理講解,學生就能從講解的過程中發現教師的解題思維,養成自身的數學邏輯思維。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養成正確的思維方式,這樣才能實現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目的。
三、積極引導學生發散自身思維
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發散自身的思維,發現數學知識中的多樣性關系,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這樣就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他們養成發散性思維。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題目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講解,通過變幻題設或者結論,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和觀察,從而使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開闊自身的思路,找到不一樣的解題方式,從而養成良好的數學發散性思維。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例題講解的過程中,其已知條件是“在一個多邊形內,其每個內角都等于135°,求這個多邊形的邊數”,教師可以將其已知條件變為“在一個多邊形內,其內角和為108°,求這個多邊形的邊數”,或者將其變為“在一個多邊形內,其邊數為8,求這個多邊形的內角和”,然后讓學生進行思考……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學會從不同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促進他們數學思維的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思維較強的學科,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各個方面對學生數學思維進行培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這樣在今后的數學解題中就會變得更加簡單。
參考文獻:
[1]湯獻慧.淺議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理科考試研究,2015(23).
[2]劉功林.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初中生的逆向思維能力[J].當代教育論壇,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