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摘 要:面對如何使用新教材這一問題,從注重自主探究,但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熟練掌握;注重學生合用,但不能忽視教師的參與和引導;注重學生合用,但不能忽視教師的參與和引導;注重寓教于樂,但不能忽視學生良好學風的養成;注重啟發引導,但不能忽視學生自主創新意識的培養五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給數學教學指出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自主探究;開放教學;寓教于樂;啟發引導;自主創新
從事近二十年的數學教學,面對新課改的挑戰,在使用新教材方面必須進行研究性學習,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數學新教材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學習方式轉變了,其目的在于改變學生原來單一、被動學數學的學習方式,建立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從而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地學習數學,不斷提升學生數學的綜合素質。通過近三年對數學新教材的實踐和探索,得出在新教材的使用中不能忽視以下五個問題,如此才能用好教材,才能讓學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注重自主探究,但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熟練掌握
新教材注重自我發現、自主探究、自主創新,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不能理解為實際數學教學的全部。教學中往往會出現三種偏差,一種是只注重探究形式,完全讓學生自己學習,沒有一定的目的,結果什么也沒探究清楚,最后還是由老師來講。第二種是只注重探究過程,不注重結果的應用。第三種是只注重數學新內容的探究和學習,而不注重數學基礎知識的熟練掌握,使新舊知識無法銜接,從而影響了探究效果。無數次教學探究證明,只有擁有良好的數學基礎知識,才能實現自主探究,才能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去探究,才能探有所獲、學有所思、究有其果。因此,新教材注重自主探究,但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熟練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和能力。
二、注重學生合作,但不能忽視教師的參與和引導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夠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在數學教學中,將學生分組,讓學生互相交流,有時會得出許多精妙的結論,會大大提高教學效果;但有時也會產生一些不可思議的結果,或者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所以教師的參與和引導至關重要,教師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要打破“以問題為起點,以結論為終點”的教學模式,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更應讓學生帶著新的更高層次的問題走出教室。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學生的思維方法和形成錯誤知識的原因,以便及時為學生正確遷移,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實現自主創新。多少次教學嘗試證明,教師如果認真設計了教學情景,設計了系列化的數學知識問題,增加了輔助環節,與學生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探究,在直觀的背景下探究,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發現、思考、分析、歸納來獲取知識,所獲取的數學知識就新、深、透,所形成的認知能力就會終生有用。
三、注重開放教學,但不能忽視學生讀寫能力的訓練
眾所周知,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認知能力的一種基本途徑;寫是學生內化知識、表意和交流的一種基本途徑。新課程標準中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夠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中獲得不同的發展”,形成開放性數學教學模式,實現條件開放、結論開放、解題策略開放,這種開放,實質上就是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了更多機會,要鼓勵學生多讀、多寫。教學中常常會遇到由于不愿意多讀教材和素材,而導致數學條件不清楚和數學知識陌生的情況,其實這些都是由忽視學生的讀寫能力訓練造成的。因此,新教材注重開放教學,但不能忽視學生的讀與寫,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數學的讀寫能力。
四、注重寓教于樂,但不能忽視學生良好學風的養成
寓教于樂,目的是減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壓力,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上不受任何障礙,迎難而上。但是,教學中一味地注重趣味性,任憑學生個性發展,由于學生的某些行為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容易出現課堂氣氛表面熱鬧,實質上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無法獨立推理或邏輯混淆的現象。因此,新教材注重寓教于樂,但不能忽視學生獨立思考、主動自學、思維嚴密等良好學風的養成,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學有所樂、樂中示學、迎難而學、學有所獲。
五、注重啟發引導,但不能忽視學生自主創新意識的培養
啟發引導是教師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實現目標的一種手段,任何教材內容都可以用一個問題、一個目標、一段現象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去觀察、去看書、去思考、去想象、去記憶、去實踐、去創新。知識的形成過程應當是“實踐—困惑—啟發—引導—領悟—創新”的過程。數學教師在新教材的應用中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善于發現學生的好奇心和閃光點,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和不同的解法,切忌打擊和諷刺學生;要善于借助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重視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規律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出來,讓數學課堂學習氣氛活躍起來,讓每位學生都處在“思維場”中,讓學生貼近生活學數學,通過觀察與實驗、對應與類比進行大膽的猜想和創新,啟發引導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創新。因此,新教材注重啟發引導,但不能忽視學生自主創新意識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才能提高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婁阿芬.使用初中數學新教材的體會[J].浙江教育科學,2007(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