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為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的培養奠定基礎。但是,傳統的美術教育過分強調寫實性的教育方式,著重培養的是學生的模仿能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學內容拘泥于傳統,不符合中小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教學方式單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以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活動式教學為著力點,對其內涵、形式和重要作用進行了具體討論。
關鍵詞:中小學;美術教育;活動式教學;自主學習
進入21世紀,我國迎來了知識經濟時代。為了適應這一時代的發展趨勢,肩負培養學生德育重任的美術教育模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知識的綜合性特征日益顯著。經過多次課程改革,啟發式教學已經成為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實踐活動課也成為必修課程,意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優化學習方法,提高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因此,活動式教學開始在教育領域廣泛應用。本文對該教學模式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具體應用展開了如下分析。
一、活動式教學的含義
中小學美術教育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活動。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活動就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人類可以通過活動來改變自己,甚至是改變世界,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累豐富的社會文化經驗,以此實現心理的發展。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應用活動式教育可以促進美術教育的參與者和世界開展積極的交流,積累個人經驗。這種經驗的獲得和積累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進藝術的萌發。
二、中小學美術教育中活動式教學的表現形式
(一)綜合實踐活動
這種活動側重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體驗和感受。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認真觀察、實驗研究和設計、創作、想象、思考和體驗等多種活動,發現問題,并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在美術教育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①要從整體和全局出發來選擇合適的活動主題。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前提條件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其審美能力和道德素養,陶冶情操,實現美術教育和其他學科的融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②要重點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中小學美術教育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能夠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元互動的教學觀念,充分尊重了學生發展的個性需求。③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讓中小學美術教育的時代、民族和地方特色更加顯著。
(二)課外活動
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課外活動關注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經驗的積累,主要內容就是精心挑選后的終身學習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和相關技能,其資源主要來自家庭、網絡媒體以及自發性的個人活動。
三、中小學美術教育中活動式教學的具體應用
(一)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
活動式教學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應用,首先應該強調的就是經驗的獲取和重建,并以此為教學目標,努力突破傳統學科教育的框架,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學習單元。其次,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活動形式,進行多樣化的中小學美術教育,使美術教育的目標和形式更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符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另外,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周圍的事物都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較強,而且想象力豐富,敢于創新,進行自由創作。
(二)拓寬活動式教學的內容和范圍
采取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中小學生的創造力以及想象力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培養他們的綜合學習能力。開拓活動式教學的范圍和內容,除了能夠讓學生對美術知識和相關技能的學習引起足夠的重視,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藝術情感、態度和正確的美術價值觀,全面提升美術氣質和綜合素養。
(三)從實際生活出發
正所謂,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目前,全球正處于大數據時代,快捷、方便的信息傳遞能夠讓不同地域的人方便地交流。因此,美術創作也應該打破地域的限制,積極借鑒并吸收不同地域和藝術風格的作品。受不同藝術形式的影響,當代美術創作可以涉獵、融合的元素也不斷增多。因此中小學美術教育開展活動式教學時,應該讓每一位美術教育的參與者都能夠擺脫空間限制,用探求的目光去發現世界的美好。
參考文獻:
[1]楊茜.高師美術教育培養體制與中小學美術教師實際教學差距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5,20(19):98-99.
[2]施曉弘.美術教育專業陶藝教學的模式對中小學陶藝教學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15,11(5):165-166.
[3]魏珍.試論義務教育階段的研究性學習:以中小學美術教學為例[J].新西部:理論版,2012(2):146-148.
作者簡介:楊春玲(1979.8—),職稱: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小學美術教育。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