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艷
摘 要: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可以充分發揮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轉變班級中教師與學生原有的單向交流為合作、多向交流形式,使班級中的學生可以在互相促進的過程中共同提高的一種學習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學生學習成績的高與低。由此可見,教師必須要在小學教育階段數學學科教學活動中培養班級中的學生合作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生;合作學習;培養策略
“合作學習”已經成為新課程教學標準背景下大力倡導的學生團結協作的學習習慣,它有利于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但是,部分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切實提高對其教學活動的重視程度,只是將合作學習習慣做一些表面文章,并沒有切實達到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
一、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班級中學生的合作學習習慣
1.小學數學教育階段中課堂合作學習活動,并不是班級中學生個體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在比較多學生共同參與的前提條件下共同完成的。與此同時,切實有效地促進班級中每一個參與的合作學習活動,學生都可以擁有展示自我學習成果的空間,并充分表達個人的看法,進一步促使學習小組內的學習,學生可以不斷優化完善自己的學習看法,同時不斷產生新的學習想法。
2.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不斷引導班級中的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由于學生受過去傳統教學模式的熏陶,學生已經都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對于自主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比較差,且對于班級中的學生而言,學生不知道如何正確進行數學知識的思考和表達。教師為了培養班級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需要不斷發掘新的教學方法,為班級中的學生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全面激發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教學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與猜測”時,數學教師需要詢問班級中的學生:“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一年有哪幾個季節嗎?每個季節有哪幾個月?”學生回答:“3、4、5月是春季、6、7、8月是夏季、9、10、11月是秋季、12月是冬季,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日,說說你的生日是在什么季節?”“如果想知道全班學生的生日,在什么季節應該怎樣統計?”“小組討論統計方案,并用自己組討論的方案進行統計。”教師需要在學生進行自主討論研究的過程中,不斷鼓勵班級中的學生。
3.教師通過運用一些帶有激勵性的語言,進而全面激發班級中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例如,“小明同學勇敢地提出問題真得很有研究性,這也就證明你在認真聽講”“小紅同學的問題提得很犀利,分析角度比較全面”等語言,都需要經常性地用來鼓勵班級中的學生。長此以往,班級中的小學生在自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感受不斷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喜悅和成就感,促使班級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可以變得比較自主和積極,進一步培養班級中學生的合作學習習慣。
二、數學教師需要創設合作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
1.學生的合作意識是教師開展合作學習活動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小學教育階段中的數學新課程教材更加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實際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充分選用與班級中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并具有一定濃厚趣味性的教學素材,其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的展現方式也十分豐富多彩,進一步為班級中學生的合作學習活動提供了諸多需要解決的學習問題。例如,數學教材中的試一試、做一做等都是教師開展合作學習的實際教學材料。數學教師需要結合數學教材自身的特點全面設置適宜班級中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學習情景。
2.例如,教師在進行教學“校園中的測量”這一課程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實際測量之前針對測量方法、測量工具和單位、數據記錄、人員分工等具體活動事項進行商量和討論,做好充分的活動準備。鼓勵學生與同伴合作開展實際測量活動,提示學生做好活動記錄,并在完成前面活動基礎上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鞏固測量方法,積累更多的測量活動經驗。同時,要求班級中學生在進行小組討論前,學習小組中的成員全部需要獨立思考,將自己的想法全部表達出來,其他人需要認真傾聽,然后進行針對性地討論,進一步形成集體的學習意見。這樣一來,學習小組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班級中的學生都會有所收獲,以此來不斷推動學生合作學習意識的培養,進一步形成一種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不可以只依靠學生個體的單純努力,必須在學習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教師這一做法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學習心理的形成,還有利于促進學生個體素質教育的發展,進而培養出班級中學生的合作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白旭峰.論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合作習慣的策略[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61-62.
[2]秦翠萍.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習慣[J].新課程學習:上,2015(5):80.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