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芬
摘 要:創設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情境,誘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每個學生立足于自己的起點積極主動地學習,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富有文化氣息、生活氣息的情境;創設能激發學生想象創造、實踐探索的情境,這是優化美術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與方法。
關鍵詞:美術;教學情境;興趣
情境教學即教師利用多種手段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畫面、聲音、實物場景、氛圍等全方位地感受到美。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創設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情境,誘發學生對美術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都能從自己的最佳起點出發,積極主動地學習,它是優化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手段。那么,如何在美術課堂中創造適合孩子的教學境況呢?
筆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認為,必須圍繞“文化氣息、生活氣息、想象創造、實踐探索”四個核心主題,巧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提升美術課堂教學效果。
一、創設富有文化氣息的情境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我們日常生活、學習等諸多方面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美術學習也被稱為是一種心靈與文化相互交融的學習。通過美術學習,讓學生初步認識到人們對價值觀、世界觀、情感、態度的差異。
人類社會廣泛的文化情境豐富而多彩,它存在于美術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在社會生活、學習、交流中的獨特貢獻,同時,我們應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這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學生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人文精神。
如我在教學《悠悠老街》一課時,在課前我先讓學生通過畫報、網絡等資源調查家鄉有哪些古街老巷,這些古老建筑群有什么結構特征,有什么藝術風格、歷史背景、獨特的地域特點等信息,有條件的可在家長的陪同下走進“三坊七巷”“上下杭”“倉山老街”等極具福州特色的老街區進行實地參觀、寫生、攝影;然后,回到課堂以“小導游”的身份把自己了解到的有關家鄉老街的知識用圖片或文字的形式展示給大家,而后小組討論交流;最后,由學生自由分組協作畫一幅畫,設計制作成一張小報,或用超輕黏土塑造等各種方法進行創作。
這次教學活動,不但鞏固了學生美術技能練習,還使學生對老街歷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用美的角度去欣賞、了解、感受、體會福州老街賦予的歷史文化內涵,從而激發孩子們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二、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
新《美術課程綱要》從以人為本的思想出發,對美術課堂教學提出了三維目標。其目標之一就是要為學習對象營造一個理想的適合學生年齡、生活發展的學習情境氛圍——即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美術課程標準〉解讀》指出:“教學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使學生從生活中感受美,并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
具有生命力的理想化的美術課堂是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只有在學習中尋找生活,在生活中體驗學習并為生活加枝添葉,學習才會變得有趣。
如在教學美術課《綠化家園》一課時,我利用少先隊“植樹節”、春季踏青等活動機會,提醒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細心觀察樹的結構、組成,以及樹干、樹枝的顏色,通過讓學生親自參加植樹活動,培養學生愛綠護綠的興趣,拉近了學生與社會、與自然、與生活的距離,并體會自己為綠化祖國所做的成績,增進建設美好家鄉的情感。然后,再把內心的感受用剪紙造型的形式表現出來。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學生的作品非常生動:有的是傘形、幾何形、群聚形,有的設計成辮子形、動物形、花瓶形……最后,再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組紙質社區模型,用所學的知識去美化生活。孩子們在感知樹的造型美感的同時,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家園、愛護環境的情感。
三、創設具有想象空間的情境
“想象是創造的翅膀,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創造。”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和學生談話中設境,在美術作品欣賞中利用音樂設境激發更多的想象空間,讓每個學生不知不覺進入教師預設的課堂情境,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藝術的殿堂中自由翱翔。
如我在教學《鳥的天地》一課,上課伊始,借助多媒體讓學生欣賞各種鳥類的圖片,然后通過播放一群鳥兒、兩只鳥兒、一只鳥兒的各種叫聲,引導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力,思考:“這些鳥兒在說什么?”學生回答:“一群鳥兒在歌唱它們美麗的家園。”“一群鳥兒在譴責有些人把樹砍了。”“兩只鳥兒在說:我們的家怎么不見了?”“一只鳥兒在哭,因為它很孤獨。”……小朋友們的回答都既精彩又樸實。接著,我又問:“你們可以把鳥兒說的話用手中的畫筆表現出來嗎?”
正因為學生在前面的交談中腦海里已出現了許多畫面,有了基礎,學生的回答才很有信心。這堂課教師不需要說得太多,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孩子們,在鳥兒的鳴叫聲中大膽地去思考、想象、創作。
四、創設敢于創新的探索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學生被視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加強合作意識,重視群體的智慧并利用它來解決問題,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
如我在教學《材料妙用》一課中,我讓學生收集了在日常生活中被視為廢棄的物品,如各類紙盒、易拉罐、舊手套、包裝紙、毛線、扣子、鉛筆頭、紙杯等,自行分組協作,把廢舊物品堆在桌面上,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廢棄物品的美感與質感,剖析不同材質的物品給人在視覺、心理上所產生的不同感受。從創設良好的情境入手,進一步培養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接著再讓學生說一說,盒類材料、線類材料、紙料、布料等不同材料在造型上給我們傳遞了哪些豐富信息。指導學生如何合理地運用材料進行造型設計“變廢為寶”:“這些東西在日常生活中都被視為廢棄物而被拋棄,造成資源浪費,這堂課我們來開展變廢為寶活動,用你們的智慧想一想,能不能把這些‘廢品變成有用的東西呢?”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說可以用易拉罐做桌椅、花籃、小狗、儲錢罐;有的說可以用手套、毛線做“拇指姑娘”,用紙盒組合成舞臺、家園;用蛋殼做手工拼貼、蛋殼畫、臉譜……之后,再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用廢棄物制作的工藝品并讓學生討論其優點與不足;接著,我繼續提問:“你有沒有更好的想法呢?”我這樣一問,進一步拓展了學生創新的思維,使他們激情高漲、躍躍欲試。在本堂課最后一個環節,我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舞臺——舉辦一個小型工藝品展示會。當學生看著自己的作品,他們的內心涌動出很強的成就感,而成功的情緒體驗是一種維持并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巨大精神力量。通過這堂課,學生不僅學會了探索、發明、創造新事物,還增強了環保利廢意識,也在學習美術技能的同時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
實踐證明,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興趣在學習中起到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自主學習才能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課堂上,需要教師充分挖掘美術學科特有的魅力,以種種途徑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使學習內容與學生的不同年齡特征的情意認知相適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把學生帶入美妙的學習樂園,讓學生樂學、會學、學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曹偉業,舒立紅.美術課程與教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第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