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東
【摘 要】由于小學教育對于學生整體塑造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教育是我國規定九年義務教育中必須的階段。由于小學生智力成長快速,對很多事情懷有極大的好奇感和創新意識,但是由于每個學生的所處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不同,他們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對于小學教學有必要采取分層的方法,對于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材施教才可以做到促進每個學生都能健康發展。
【關鍵詞】小學教學;分層;因材施教
一、基本內涵
在本文中我們采取分層教學這個說法,一般是指老師對于學生的基本情況有了全面了解的前提下,對與不同的學生進行教學形式和內容上的分層,旨在更有目標性和策略性的安排教學任務與方法,實現每個學生整體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分層教學的可行性
對于小學數學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具有理論和現實生活的可能性。首先是它滿足課改的要求,我國實行課程改革主要為了突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新課程更加注重人的創造力,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這要求教師對學生們采取更加積極和創新性的方法,對于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次進行分層教學也是和小學數學的課程相匹配的,因為小學數學更注重開放性思維的培養,和高中大學的數學相比小學數學更有趣味性和娛樂性,分層教學主要是針對學生們不同的興趣發展,可以更好的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最后進行分層教學是因為學生個體差異的選擇,因為人的發展受先天遺傳和后天社會的影響,基因本身差異明顯,再加上后天每人的家庭教育環境以及社會影響不同,個體發展具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進行分層教學事實上可以彌補一刀切和應試教育的不足,可以對于每個階段和每個層次的學生進行能力的塑造和培養,更好的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三、分層教學實施策略
1.教學活動
在教學活動可以采取分層教學策略,首先可以進行知識結構的劃分,根據不同的知識結構來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在教學方案的設計過程中,形式和內容都應當做到難易結合,適當照顧中等水平學生,對于難點重點做到不漏不誤。其次這對教學老師的教學方法和個人素質也相應提出了要求,教學老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個性和品質,可以活躍教學氣氛激發學生開闊性思維,合理進行教學內外內容的穿插。必要情形下可以引進可課外話題增加課堂活力,激發學生潛能。教師對學生要求應當量力而為,不能對所有學生要求在一個標準,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方案,對于優等生要求適當嚴格一點,對于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不苛責也不問責,而是想方設法讓他們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2.教學時間分層教學
時間是寶貴的,但是對于教學時間也可以采取分層的方法進行教學。對于成績優異、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有時候只需要適當的點撥,便可以激發他們的思維活力,教師在這類型學生身上花費的時間精力較少;對于理解能力較差或者是容易思維開小差的學生,教師就必須對此進行較為詳細的輔導,并且做好課前課后的督促工作。這類型學生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教學時間進行設計以及實施。
3.評估分層教學
應試教育大多是以成績作為教學質量的衡量標準,但是這樣就純粹化了教學的內容,只會為了成績讀書和教學。采取分層教學也必須有相應的評價機制和評估標準,和傳統的衡量機制不同,成績的相互攀比給予學生自信心方面的傷害,并且不利于彼此的合作共贏。可以確定的是進行分層教學評估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學整體質量的公平以及促進每個學生更能健康的發展和成長,因此我們可以制定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性的評估機制,激勵優秀者的同時可以鞭策后來者,形成互幫互助,合作共贏的教學局面。
4.分層矯正提拔教學
分層矯正教學,意在矯正以往不合理的應試教育。隨著教學的發展,人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因人本身不同,能力各異,因此教師進行分層矯正,需要從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并且不能局限于一種解決思路,而要從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問題的理解和詮釋。因此分層矯正提拔教學主要是教師對于學生的不同情景進行不同的訓練,針對性的對于每個人提出確切的目標和輔導方案。我們假設在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中運用分層矯正,對于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針對性策略,不僅僅可以整體上提升教學水平,更可以對每個學生做到個性化發展的鼓勵與支持。
四、結論
小學教育至關重要,它不僅僅塑造著人基礎意識形態,更是和人一生的價值素養相關聯,因此以人為本的教育時代已經到來,進行分層教學便是與時俱進的結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意識到人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因材施教,以學生的需求作為導向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和實施,這是新時代教育需要做出的轉變,也是應對全球化競爭應當做出的人才戰略。
參考文獻:
[1]柏增華.尊重差異,整體提高——關于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與思考[A]. 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八卷)[C],2014:2.
[2]馬云鶴.小學六年級數學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解析[J].新課程(上),2015,10:137.
[3]劉翠.小學數學分層異步教學的實施策略解析[J].新課程(小學),2013,1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