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杰
【摘 要】分層教學是一種強調適應學生個體差異,全面提高素質,促進每個學生得到最佳發展的課堂教學策略。筆者結合現行分層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方面談談高中化學分層教學的實施策略。傳統的教學模式追求整齊劃一的平均發展,而忽略了學生作為個體的差異性。分層教學解決了這一弊端,成為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一種全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本文探討了高中化學進行分層教學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提出應在課程前、課程中、課程后三個階段實施不同的分層教學策略。當然,為了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還應注重與學生溝通,并動態地對學生進行分層,這樣才能將分層教學的優勢更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關鍵詞】高中化學;分層教學;實踐評價
“分層教學”即是一種將因材施教思想落到實處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其實質是面向整體的學生,正視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從而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與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分層教學更加尊重學生的自主能力和選擇權利,真正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一、分層教學緩解了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嚴苛、枯燥的氛圍
分層教學緩解了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創造了一個愉快且充實的學習環境,是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良好探索。總的說來,高中化學分層教學方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承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需要
學生之間不僅存在思維結構上的差異,在對化學知識的認知理解上也可能存在偏差。相較于初中化學,高中階段的化學知識難度加大,教材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較大的提升,這個時期,學生學習能力的兩極化傾向會更加明顯。面對化學知識的接受能力參差不齊的學生,教師應該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以真正促成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2.優化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需要
高中化學由于偏重邏輯推理、嚴謹的數據等一些較為形式化的內容,往往難以使存在個體差異的學生普遍接受。單一難度的教學內容只能滿足部分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使得其他學生喪失了學習化學的興趣。分層教學能改觀這一現象:教師利用分層教學形式,通過小組討論、課外交流等方式豐富教學工作,不僅使得高中化學課程消解了枯燥、呆板的氛圍,同時也兼顧了每一位同學的學習感受,保證每位學生都不脫離高中化學的學習環境。
3.考核教師教學水平與能力的需要
以往的教學模式只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高與低,這實際上是不科學的。分層教學要求教師投入更大的精力來研究每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從而在整體的教學過程中引導每位學生的學習方向。由此看來,通過分層教學實踐更能反映出教師的責任心、觀察能力、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等綜合教學能力,同時也能督促教師在變化的教學流程中不斷尋求進步。
二、分層教學緩解了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具體有效做法
具體說來,高中化學的分層教學主要分為課程前、課程中、課程后三個階段,教師需要在這三個階段實施不同的教學策略,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使分層教學取得實效。
1.課前階段
教師應先對教學對象做細致的觀察,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將之分為不同的層次。在深入理解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基礎上,教師應根據分層情況進行細致的備課,按教學要求,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
2.課中階段
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不應在課堂上表明好、中、差這樣的分層概念,最好解釋成A、B、C這樣的層次。根據不同的分層,教師應使用相對應的教學方式: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應鼓勵他們掌握基礎性內容;對處于中游水平的學生,應在他們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做提升性的點撥;至于學習能力出色的學生,則應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挖掘其內在潛力。在高中化學的課堂上,教師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難度不同的問題,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對于中、下層次的學生,教師應多對他們的回答做出鼓勵,
三、分層教學緩解了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課前分層
分層教學是根據學生知識積累、學習能力和潛力的不同,把學生分開、分批、分層的一種科學管理化的教學策略,與其他的教學模式目的相同,都是在于把學生培養成為優秀的人才。分層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策略,根據學生在學科方面綜合素質的考慮,以學生為中心安排不同的任務,配置合適的教師進行教學。重點關注每一個學生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僅重視部分“尖子生”或“差生”,做到更為客觀地評價每一個學生。分層教學的教學策略不但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更能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健康的學習環境和競爭氣氛,為學校教育出擁有高專業素質和優良品質的優秀學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學生分層
第一層:基礎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第二層: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第三層: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性格等進行組合。一般以三至六人為一小組,每小組均含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中至少一人,最多可以安排兩人。
2.目標分層
(1)初級目標:針對第三層,面向各層學生,要求能掌握最簡單的知識,以及根據教學大綱完成最簡單的課堂教學任務。
(2)中級目標:針對第二層,兼顧第一、第三層學生,要求能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高級目標:針對第一層,兼顧第二層學生,要求學生不僅能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加大學習內容,提高學習能力。
3.備課分層
其一是備好教材,主要是根據教學大綱備好教案,要求寫好詳細的教案;其二是備好學生,可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基礎和要求,設計出不同的自學學案,類似導學案。一般設計內容包括:①自主預習部分。②合作探究部分。③教師精點。④學習反思等環節。
四、教師鼓勵性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的靈活運用課堂教學鼓勵性評價的形成大致有兩種
一種是備課時提前預設的,另一種是課堂生成的。教師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要結合學生特點、課堂環境和學生的創作體驗適時評價,恰當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不應是唯一的或者是一刀切。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智力水平、知識水平、操作水平和課堂表現等因素,實施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寄予積極的期望和要求,讓每個參與課堂的學生都能受到感染,從而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教師的評價也會由此起到以點代面的作用。
2.教師對學生要有積極的期望和要求
教師的評價語言要簡練、概括,能讓學生從教師的評價中感受到教師的期望和要求,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改變學困生的消極心態。
3.教師應多方面地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誘導學生教育教學活動
教師鼓勵性的評價不應只是對個別學生表現的一個總結,還要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激勵和啟發其他學生有更精彩的表現。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來進行有差別的教學。南宋大儒朱熹將之總結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并廣為提倡。然而,在當今的教學實踐中,卻出現了大量與之不協調的現象。“應試教育”簡單地以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以班級為單位的授課機制追求整齊劃一的平均發展,往往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這也是高中化學教學實踐中必須改革的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