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
【摘 要】信息素養是信息化時代對人類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同時也是人類進行現代科學工作的重要基礎,而小學生作為我國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其接受、理解、處理信息的能力不僅反應著我國現階段信息素養教育的質量,還關乎著整個社會未來的信息素養水平。本文通過闡述信息素養的概念,探究我國當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關鍵詞】小學教育;信息技術課程;信息素養
21世紀是高科技的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一方面享受著信息技術帶來的各種便利,另一方面也忍受著信息爆炸給我們帶來的痛苦,而為了有效地應對信息時代的各種“推陳出新”的特點,我們必須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我國教育部門立足于信息時代的發展現狀與我國素質教育的實際,將信息素養教育滲透到我國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中來,并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不斷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我國現階段多數小學都設置了信息技術課程,以期通過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讓學生從小就樹立信息捕捉的意識與信息處理的能力,并通過信息技術教學為其以后的信息技術學習奠定基礎。
一、信息素養概述
何謂信息素養?這是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來的,其主要探索人類在信息全球化的大環境下,應該如何判斷信息,獲取信息,并且有效地利用信息。根據相關的著作分析可知信息素養主要包括三個層面,即知識層面、意識層面和技術層面。
知識層面是指一個人不僅要具備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例如計算機操作知識、網絡運行知識等,還要具備能夠正確判斷信息優劣的邏輯知識和其他專業的相關知識;意識層面是指一個人對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分析能力,當一個人在面對新的信息時,能否意識到該信息的潛在價值是決定其信息意識強弱的關鍵,信息意識強的人善于捕捉任何細微的、毫不起眼的信息,而信息意識弱的人即使將大量的信息放在他眼前,他也會視而不見,更不會在信息與價值之間建立聯系;技術層面是指一個人在實踐中處理信息的能力,以上說的兩個層面均屬于思想認識的層面,而這一層面則真正涉及到了信息的處理,也就是說一個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人,不僅能夠識別信息,獲取信息,還能夠利用相關的技術手段處理信息,以實現信息的價值。
二、如何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像其發展之初那樣神秘,而現階段小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接觸也越來越多,但是信息技術的實質并不是在智能手機上動動手指那樣簡單,要想讓學生從小就對信息技術形成正確的認識,并培養其基本的信息素養,教師應該在信息技術課程上下足功夫。
首先,教師應該充分發揮任務教學法的作用,讓小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充滿探索。所謂任務教學法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其教學目的設置一定的教學任務,同時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教師的課前指導主動探索解決任務的方法,并在探索中獲取知識。例如學生在學習計算機中的“畫圖”功能時,教師可以先對該窗口的主要功能進行簡要介紹,同時保留一些功能留給學生進行探索,然后布置繪畫涂鴉任務,并要求同學在繪畫過程中不但要利用豐富的色彩,還要充分利用窗口中的各種工具,最后教師對學生任務的完成度進行評估,檢驗同學是否掌握了鉛筆、橡皮擦、噴槍、刷子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其次,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小學生充分發揮其創新思維。良好的教學氛圍是激發學生創新思考的溫床,教師應該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努力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勇于利用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以提高其信息意識,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制作專門的網頁,并在上面設置“創新標兵”、“學習標兵”、“教師信箱”等欄目,讓同學通過評比,建立競爭意識,并不斷開拓創新,同時教師通過網絡信箱的方式解答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這樣既可以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也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最后,組織教學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在實踐中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實踐出真知”,再新穎的思維,如果沒有實踐的土壤也開不出美麗的花朵,因此教師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要積極組織教學實踐活動,并引導學生參與到信息處理的實踐過程中來,讓他們在“做”的過程中檢驗自己信息處理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母親節這一天為媽媽獻上一張自己親手設計的節日E-mail,以檢驗并提高其處理電子郵件的能力。
三、結論
總之,對小學生進行信息素養教育要從學生自身發展實際出發,在信息技術課程中進行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必須創造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教學環境,讓小學生在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驅動下,努力探索信息、甄別信息、研究信息、構建信息,進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王銘銳.信息素養視角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34:167.
[2]楊雙梅.實現信息技術課授人以“漁”的策略探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03: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