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鳳云 冀東麗
摘 要: 隨著國家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互聯網+教育”技術日益成熟,本文從當前信息化發展的政策導向、發展理念、技術支持、經濟投入等方面對推動教育信息化和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意在倡導“互聯網+特殊教育”的理念,促進特殊教育公平發展,為殘障學生提供更開放、即時的無障礙交互學習平臺。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195-01
互聯網的強勁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全新的生活、學習模式,尤其是 “互聯網+教育”,它使課程、教學、學習、評價等都發生的顯著改變,使教育進一步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個性化教學。作為特殊教育對象的殘障學生由于聽覺或視覺或智力受損,缺少了和外界溝通的渠道,在學習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獲取信息渠道不暢、對外交流受限等學習障礙。利用“互聯網+教育”的理念,為殘障學生搭建一種信息無障礙學習平臺,補償特殊學生生理缺陷、和健全學生共享教育資源,同步學習,實現特殊教育公平發展。筆者就當前形勢,從當前信息化發展的政策導向、發展理念、技術支持、經濟投入等方面對推動教育信息化和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一、“互聯網+教育”的時代背景為促進特殊教育公平提供了政治保障
2015年在青島舉行的首屆國際信息化大會,將信息技術促進優質公平教育作為主要議題。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會議的賀信中指出“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這種全新的、全覆蓋的教育理念為特殊教育發展開辟了新的土壤,加快了殘障學生融入社會的步伐。
國務委員劉延東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對中國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指出:我國大力推廣的“三通兩平臺”正是出于“填補數字鴻溝,促進教育公平”這一初衷,要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這種全方位暢通的信息通道,必將惠及殘障學生,使他們自身的缺陷得以補償,和健全學生共享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發展。
二、“互聯網+教育”理念為加強特殊教育公平提供了環境保障
“互聯網+教育”是教育的在線化、數字化、可視化、自主化、個性化,它以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為載體,是一種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化環境,這種一體化環境以各種應用服務系統為載體,建立豐富的教學資源庫,將信息化教學手段納入日常教學業務,教學模式發生根本變革,教育資源無所不在,學生可按需動態索取,更加適應特殊個體的個性化發展。
這種數字化的校園和特殊教育深度融合,增加了可視化與可體察信息通道,開拓師生即時與延時信息溝通渠道,師生溝通更加準確有效,教師能夠更多地進行自主個體探究,實現差異化教育教學。學生利用移動終端等輔助設備加大自身殘障補償,實現即時的互動,多渠道地獲取知識,解決或避免學習生活學習困難,從而彌補殘疾學生的身體缺陷,打開殘障學生對外溝通的通道,更好體現教育公平、實現個性化教育。
三、“互聯網+教育”信息化發展為推動特殊教育公平提供了技術保障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由于殘疾學生學習個體差異較大、學生語言理解與表達困難、師生信息溝通低效、學生學習渠道受限,所以特殊教育面臨著很多困惑。當前,快速發展的云教學、數字化智慧校園、MOOC(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育技術,使傳統面對面課堂教學正與優質教育資源結合起來形成了更具沖擊力的混合式教學,“網絡交互式教學云平臺”等教育在線產品、無處不在的移動和無線設施、高品質數字資源的存取及支持互動協作的平臺,使混合式教學變成了現實,殘疾學生有了更多的認知、更廣泛的溝通,獲得更相對平等的教育機會。
目前,一些特殊教育學校也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在信息化和特殊教育融合創新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 “數字校園”、“智慧校園”的建設,為“互聯網+特殊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石。像南京聾人學校“互聯網+聽障教育”的實踐探索,溫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用 “互聯網+教育”打造的智慧校園,寧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倡導的無處不在的網絡學習,北京市平谷區特教中心將平板電腦引進課堂等都用較短的時間實現了信息技術跨越式發展,為殘疾學生的學習打開一片藍天。
四、國家對特殊教育的投入為實現教育公平提供經濟保障
我國“互聯網+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和政府在政策上和經濟上的支持。2012年教育部啟動“中國數字教育2020”行動計劃,建設兩萬門優質網絡課堂及其資源的教育云資源平臺。同時,國家對特殊教育的投入也大幅增加,自 2008年以來中央和地方累計投入54億元,中央財政安排特教專項補助費,由2010年的2500萬元提高到2014年的4.1億。國家的大力支持給特殊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公平化提供了經濟保障。
國家的重視、社會的關注、技術的支持、特殊教育的需求為我們更好地推動教育公平,縮小殘疾學生的學習差異,實現個性化教學,改善殘疾學生的學習條件,提高殘疾學生的學習能力提供了保障。特殊教育應該以此為契機將建設數字化智慧校園納入特殊教育學校發展規劃中,借助信息化的教育平臺,引進優質的教學資源,快速實現教育信息化和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避免特殊教育成為“信息孤島”。
五、結束語
特殊教育應抓住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擁抱“互聯網+特殊教育”,推動教育公平的和諧發展。進一步探索信息技術支持的教育教學方式,將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深度融合,讓殘疾學生也享受到“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信息化無障礙學習環境。就像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程凱所說的“把這可能性變為現實,把教育公平的光輝伴著愛心借著教育信息化的光芒照耀到特殊兒童少年身上,讓殘疾兒童少年與普通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
參考文獻
[1]朱月翠,張文德 “互聯網+教育”基本模型探析.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年第19期
[2]金慧,蘭麗寧.MOOC促進高等教育改革與創新.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年第19期
[3]胡樂樂.論“互聯網+”給我國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4]李克強.“互聯網+”未知遠大于已知,未來空間無限[OL].
[5]劉延東.在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的致辭[N].中國教育報,2015-0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