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冰月+王中華
【摘 要】二十年來,農民工培訓研究經歷了起步階段、發展階段和繁榮階段以及深化階段。其研究內容涉及到農民工培訓的價值研究、問題研究、策略研究、比較研究等方面。但是,現有的研究還存在研究視角的局限、研究方法多樣性的缺失、研究人員的多樣性不足、研究成果發表的檔次不高等問題與不足之處。為此,需要在下列方面進行改進:擴展研究視角;豐富研究方法;擴大研究人員的參與度;加強更多高級別的期刊對該問題的關注。
【關鍵詞】農民工培訓;現狀;反思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6)10-0035-03
一、農民工培訓研究的階段
1研究的起步階段(1997—2004年)
以劉中朗在1997年在《建筑》上發表的《農民工上崗前培訓不容忽視》一文為起點,開始了農民工培訓研究的起步。在此期間,農民工培訓研究集中在于:第一,對農民工培訓的政策的介紹,如對《2003—2010年農民工培訓規劃》的介紹。第二,對農民工培訓的重要性進行研究,如李潔,胡寶權(2004)提出“加強農民工教育培訓,提高農村人力資本”。[1]第三,對農村工培訓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思考和研究,如馬桂萍(2004)認為政府組織強以及和工作的復雜性、長期性、難操作性等因素形成了對農民工培訓的制約因素。
2研究的發展階段(2005—2010年)
以王青,趙民惠(2005)為代表開始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學理分析,開始逐漸重視農民工的理論視角的探索,改變過去那種單純的就事論事的做法,從社會學的角度對農民工教育培訓失衡現象進行深入地分析找出其深層、本質原因。[2]在此研究階段,學術研究論文逐漸增減,研究人員逐漸增多,研究的視角也逐步擴大,研究呈現發展的趨勢。具體而言,主要是:第一,研究的角度越來越多,有的學者從教育學視角進行研究,有些學者從社會學視角進行研究,有些學者從經濟學視角進行研究。第二,研究的問題越來越多,從農民工培訓的問題到農民工培訓的策略,從農民工培訓的需求到農民工培訓的現狀,如楊久明(2009)開展了對美姑縣樂約鄉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民工轉移培訓的研究。第三,研究成果的數量也逐漸增加,從2005—2010年期間,共發表730篇,占發表論文總量的44%。可見,這個時期是農民工培訓研究的發展階段。
3研究的繁榮階段(2011—2014年)
以馮志明,馬立民,孟輝,張嚴冰(2011)發表在《成人教育》的論文《農民工教育培訓立法研究》為起點,進一步加強了農民工培訓的研究。在此期間,農民工培訓研究呈現出繁榮的研究局面。第一,研究數量不斷增加,2011—2014年期間,研究成果達到547篇。第二,更多的教育類期刊關注農民工培訓研究,如《教育研究》、《成人教育》、《教育評論》、《職業技術教育》、《職教論壇》等北京大學圖書館核心期刊越來越重視對農民工培訓研究的發展。第三,研究范圍越來越廣泛,涉及到農民工培訓的問題與對策研究,更加涉及到新生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如邵艾群(2012)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具有務工年齡“年輕化”、外出動機“多元化”、身份認同“非農化”、工作耐受“低能化”、職業期望“高移化”、職業轉換“高頻化”等典型特征。[3]當然,農民工培訓研究的理論基礎也越來越豐富,學者從教育學、法律學等理論進行研究,甚至還有學者從信息技術理論進行研究,如梁瑞儀(2012)對手機移動學習在農民工就業培訓中的應用進行了相關研究。因此,在這個時間段內,農民工培訓研究進入了繁榮階段。
4研究的深化階段(2015—)
2015年以來,張庭開始對我國農民工職業培訓現狀與發展路徑進行研究和探索,標志著我國農民工培訓研究進入了深化階段。一方面,開始對我國農民工職業培訓現狀進行了總結和研究;另一方面,農民工培訓進入了研究的微觀領域,如張洪迎(2016)對沈陽市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問題進行分析,逐漸走向研究的微觀領域。
二、農民工培訓研究的內容
1農民工培訓的價值研究
這部分的研究集中在于對農民工培訓的價值與意義。第一,農民工培訓有利于農民融入到城市中去,如胡平(2015)認為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關鍵是教育培訓。[4]第二,農民工培訓有利于城市自身的發展,如王倩文(2014)農民工培訓對房地產施工單位的積極意義。第三,農民工培訓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大局的價值,陳家伍(2014)認為農民工培訓關乎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問題。
2農民工培訓的問題研究
第一,對當前普遍意義上的農民工培訓的現實困境進行研究,如關晶,石偉平(2013)認為當前我國農民工培訓的現實困境主要表現為吸引力欠缺、有效性不足,運用現代學徒制開展農民工培訓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困境。[5]第二,對高職院校進行農民工培訓的問題進行研究,如唐文君(2010)認為教育觀念滯后、辦學模式僵化、培訓經費短缺、師資力量薄弱等是高校當前高職院校進行農民工培訓的問題所在。第三,對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的問題進行研究,如唐踔(2011)對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的探析。
3農民工培訓的策略研究
第一,從政策層面進行研究,通過政策來促進農民工培訓和發展。從政策建議的視角,提出農民工培訓的建議,如韓俊,等(2010)提出了農民工培訓實態及其“十二五”時期的政策建議。第二,從法律的視角進行思考策略,強調和重視農民工培訓的立法,如王琦(2013)認為教育內容、經費、義務、責任等方面需要加強立法工作。第三,在農民工培訓方面需要加強理性選擇,如宋麗智,胡宏兵(2005)認為農民工對培訓內容的權衡選擇,對農村、城市生活成本的選擇,對農民工培訓的成本和收益的權衡選擇。[6]
4農民工培訓的比較研究
這部分的研究集中在于對國外農民工培訓研究的介紹,如許東風(2011)介紹新西蘭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基本做法,并提出健全相關法律和構建農民工教育培訓體系并倡導推行社會就業的職業資格準入制度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再比如王春林(2011)對發達國家農民工培訓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對充分的教育培訓法律、多元化的教育培訓形式、廣泛的教育培訓資金來源、豐富的教育培訓內容等方面進行了探究。[7]
三、農民工培訓研究的不足
1研究視角的局限
從二十年的農民工培訓研究來看,現有的研究視角主要是從教育學、經濟學、法律學等視角進行研究,缺少更多的學科研究視角來進行研究,如沒有將農民工培訓研究提高到哲學角度進行研究,也沒有對農民工培訓的心理進行思考。可見,當前的農民工培訓研究存在研究視角的局限。
2研究方法多樣性的缺失
綜觀現有的研究,不難發現,現有研究成果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更多的是從農民工培訓的價值、意義、現狀、問題、策略等方面進行研究,沒有做到對農民工培訓的定量研究。同時,對現有的農民工培訓也沒有開展比較研究和歷史研究。可見,當前的關于農民工培訓的研究是缺少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3研究人員的多樣性不足
從發表研究成果的作者單位來看,共36個單位,只有一個單位是社區學院,即上海市徐匯區社區學院,只占三十六分之一,其他的作者單位都是高校,而參加培訓的農民工自己發表的學術論文根本不存在。可見,研究人員的多樣化存在不足。
4研究成果發表的檔次不高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CSSCI級別的論文數量為76篇,占論文總數的4.58%,核心期刊級別的為626篇,占論文總量的37.73%,而只有教育類核心期刊《成人教育》、《中國成人教育》、《繼續教育研究》、《教育發展研究》等對農民工培訓進行重視。可見,現有的研究成果發表的論文期刊級別不夠檔次,特別是教育類雜志關注的力度不大,在《教育研究》等權威期刊上發表的期刊就只看到《破解新生代農民工高培訓意愿與低培訓率的困局——從人力資本特征與企業培訓角度分析》(2013),因此,關于農民工培訓的研究成果發表的檔次不高。
四、農民工培訓研究的展望
1擴展研究視角
第一,加強農民工培訓的哲學研究,如從哲學層面去思考農民工培訓的本質、價值以及策略等相關問題。第二,加強農民工培訓的政策學的研究。農民工培訓政策直接影響到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開展,因此,對于農民工培訓的政策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從農民工政策的源與泉以及現有的政策等多個方面加強梳理,為農民工培訓政策的制定和發展提供更好的依據。第三,加強農民工培訓的社會學思考。農民工培訓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學問題,牽扯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加強農民工培訓的社會學研究。第四,加強農民工培訓的人口學研究。農民工培訓還涉及到人口的轉移和流動等人口學問題,所以需要加強人口學的研究。第五,加強農民工培訓的經濟學研究。農民工培訓是一個經濟學上重要的課題,盡管當前有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去加強。第六,加強農民工培訓的心理學研究。如對農民工培訓中的心理需求、心理沖突、心理調適等問題進行研究,從而更好地促進農民工培訓的開展。當然,還有其他的研究視角,如文化學等視角需要進一步去擴展。
2豐富研究方法
第一,實證研究。當前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一種定性研究,缺少更多的定量研究,對于實證研究更是缺少,因此,需要加強實證性研究,突破以前的研究固化在定性研究的不足。第二,歷史研究。現有的研究,缺少對我國農民工培訓的發展與歷史方面的研究,缺少對過去農民工培訓的經驗總結,因此,需要加強歷史研究,做到“古為今用”。第三,比較研究。有比較才有鑒別,在農民工培訓研究工作中,同樣需要農村工培訓工作之間的比較和鑒別,需要進一步加強中國與外國農民工培訓的比較,加強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農民工培訓之間的比較,從而更好地推進農民工培訓研究工作的開展和農村工實踐工作的進行。
3擴大研究人員的參與度
第一,加強農民工培訓單位的研究人員的參與,讓那些從事農民工培訓的人員參與到該問題研究中來。第二,鼓勵那些從事農民工培訓實踐相關工作的人員參與到農民工培訓研究中來,加強農村培訓的實踐和現狀研究,以便更好地促進農村培訓研究的實踐性。第三,繼續鼓勵那些從事農民工培訓相關工作的高校人員參與到農村培訓研究中來。第四,鼓勵那些從事農民工培訓工作的行政和管理人員參與到農民工培訓研究工作。第五,鼓勵和支持那些關心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社會人士參加農民工培訓研究。
4加強更多高級別的期刊對該問題的關注
在未來的農民工培訓研究過程中,一方面,作者需要撰寫更加高質量的文章,以便能發表在更高級別的期刊和雜志上;另一方面,更多的雜志應關注農民工培訓問題,特別是一批CSSCI期刊和北京大學核心期刊加強應對農民工培訓的研究成果的發表。
五、結束語
農民工培訓問題不僅是一個實踐中的問題,也是一個理論上的課題,需要在理論上進行突破,解決農村工培訓研究中的瓶頸問題,從而為我國農民工培訓實踐提供理論服務和策略參考。
【參考文獻】
[1]李潔,胡寶權.加強農民工教育培訓,提高農村人力資本[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4,(8):30—31.
[2]王青,趙民惠.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社會學分析[J].職教論壇,2005,(5):34—36.
[3]邵艾群.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2,(3):80—83.
[4]唐踔.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探析[J].成人教育,2011,(1):59—62.
[5]關晶,石偉平.現代學徒制與農民工培訓[J].教育發展研究,2013,(11):37—40.
[6]宋麗智,胡宏兵.我國農民工培訓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問題,2005,(10):43—45.
[7]王春林.發達國家農民工教育培訓政策的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1,(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