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偉 張大偉 楊洪(長春光華學院體育教研室 吉林長春 130031)
?
民辦高校大學體育課程建立課內外相結合評價體系實踐研究
郭興偉張大偉楊洪
(長春光華學院體育教研室吉林長春130031)
摘 要:民辦高校體育教學是強健國民體質的重要項目,因此,民辦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也就成為了民辦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相關教學質量完善的重要工作。在民辦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己經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視,而建立課內外相結合評價體系是有效實施和完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關鍵,通過將大學生余暇時間的體育活動與大學體育課程相結合進行綜合評價,督促學生在余暇時間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培養終身體育思想。
關鍵詞:民辦高校 體育課程 評價體系 實踐研究
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己經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視,而建立課內外相結合評價體系是有效實施和完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關鍵。筆者通過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問題的反復研究,以及走訪省內高校體育專家,發現目前代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方向,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實效性的大學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模式理論研究的多,實踐研究的少,建立課內外相結合評價體系進行實踐研究的更少。因此,如果能在民辦高校大學體育教學中建立課內外相結合評價體系進行實踐研究,將會大大彌補課內外相結合評價在民辦高校大學體育教學中的空白,同時也為民辦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作用。
1.1評價體系的概念
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用來定義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這就是評價。那么如何在體育課程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評價體系呢?這就需要對主體、客體的屬性非常了解,并且正確協調主客體之間的需求與矛盾,才會制定出一套成形的評價方案,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出評價體系。
1.2民辦高校體育課程的評價體系
建立民辦高校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在整個評價的過程中,客體是學生,主體是教育的實施者。首先,要對客體也就是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評價;其次,對評價的結果進行分析并總結;最后,應用科學的手法對下一步教學工作過程中需要的多種數據進行匯總。最終實現了學生不斷進步、教師不斷提高的目標,進而推動體育教育改革的進行,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推進體育教育管理的科學化。
2.1評價標準有偏差
筆者走訪了很多高校,發現目前的體育課程評價一直沿用的是常規參照評價,即體育課成績仍是以學生的運動成績評定為主,平時學習態度的成績所占比例很小。這樣的評價過程不能夠對評價對象進行全方位的、動態的、整體的評價,學生的努力程度和進步幅度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具有一定的偏差性,因此這樣評價體系不能起到導向和激勵功能,促使學生健康、和諧地成長。
2.2考核體系單一
目前的體能測試成績仍然沿用的是單獨核算的方式,考核體系單一。有很多學生除了在體育課內的成績以外,還有課外鍛煉、獎勵加分等,這些都沒有納入考核體系中,忽視了對課外體育運動的培養和認定,已經不能滿足當前體育教育所提倡的健康體育教育和終身體育教育的需要,過分強調終結性評價,對過程性評價重視不夠,定量評價多,定性評價重視不夠。
2.3評價內容不夠全面
2.3.1體育成績評定不合理
很多的民辦高校過分重視對體育成績的評定,忽視傳授健身知識和健身方法,導致了很多學生仍然沒有正在清楚地認識到為什么要進行體育運動,只是為了達標而運動。據筆者調查的數據顯示,有59.2%的學生認為評價不合理,而認為合理的僅僅占40.8%,這值得大家深思。
2.3.2體質測試和體育考核沒有有機融合
體質測試和體育考核沒有有機地融合。很多學生只是為了達標而運動,甚至還出現不及格的部分同學不想上體育課的現象。
2.3.3缺乏對學生主體性的重視
目前的體育教學仍然缺乏對學生主體性的重視。師生相互間缺乏必要的交流,因此,教師就不能及時發現學生們存在的問題,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積極性,又阻礙了學生終身體育習慣和能力的養成。
2.4沒有統一的評分標準
不同的教師、課程之間,評分的內容與標準隨意性大,沒有統一的評分標準,且各老師對于教學評價缺乏系統研究與探討,同班級學生在選擇不同的項目、教師,所獲得的分數差距較大。想要獲得高分的學生,在選擇項目與教師時,并不是從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出發,而是選擇考核相對寬松的老師,過分追求高分,限制了大學生終生體育觀的培養。
民辦高校大學體育課內外相結合評價體系是以“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為指導思想來確立的,圍繞著培養學生自覺鍛煉習慣、終身體育思想、健身能力的教學目標,打破大學體育的傳統評價方法,由單一的課堂教學形式轉變為綜合的體育教育行為,將體育教學、陽光體育活動、體育競賽、運動訓練、健身娛樂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建立一個新的大學體育評價體系,給學生一個準確的、綜合的評價。
3.1改變體育教學評價理念
按照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不斷完善評價體系,使評價標準具有科學性依據,將評價標準與教學準則相統一。充分發揮出評價的指導作用,注重評價方式的實踐性,規范評價結果的真實性,應用評價過程的反饋指導作用,從單方面的評價過渡為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
3.2擴展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內容
要不斷地擴展完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內容,向著多角度的綜合方向發展。評價體系的內容既包括對體育課成績的評定,還包括平時學習態度,即學生的努力程度和進步幅度,以及課外鍛煉、獎勵加分等,這樣一來就能起到導向和激勵功能,充分調動學生體育運動的熱情和積極性,促使學生健康、和諧的成長。
3.3構建多種體育評價方式并存的綜合評價體系
以往的評價方式都是在課程結束時進行體育成績評定,雖然這種評價方式簡單明了,但是由于是在評價的最后,教學成績不能更改,無法體現出學生的努力與進步幅度。針對這種情況,宜采用即時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辦法。即時性評價可以隨時測試出學生在某一段時間內的努力與進步幅度,更具有科學性,而在一整套學習過程結束后,再進行終結性評價,兩種不同的評價方法的結合應用使得整個評價體系效果明顯。
文章通過網絡和文獻資料查詢,發現目前 “課內外一體化”模式呈現多樣化,然而,從建立大學體育課內外相結合評價體系的角度去研究課內外一體化的較少。經過多年的教學總結及教學研究發現,只有建立課內外相結合評價體系,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課內外一體化。此研究,打破了大學體育的傳統的評價方法,在“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下,對傳統評價進行改革,將余暇體育活動、運動競賽、運動訓練等納入大學體育評價中,探索建立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培養終身體育思想,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的綜合評價體系。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體育教育的重要作用,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對21世紀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接軌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祝東.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 (18):180-181.
[2]范汝清.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教學與管理,2011(6):65-66.
[3]陳俊.體育教學評價體系重構[J].實驗室科學,2009(1):29-30.[4]何智慧.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47-49.
中圖分類號:G807.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6(a)-0063-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