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暉
摘 要: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流傳下來的精髓。自古就有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的美談。小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人格培養的黃金時期。但是他們對感恩還處于迷茫階段,班主任作為教育工作的實施者和引導者,要承擔起感恩教育的職責,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感恩,將感恩教育滲透到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感恩教育;教學實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獨生子女政策的普遍實施,孩子成為家庭的主心骨,大部分孩子被嬌慣、被寵溺,但是這種家庭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面對這樣嚴峻的教育現狀,教師作為教書育人工作的承擔者,必須擺正學生的心態。其中最關鍵的是灌輸感恩教育。感恩是源自內心的一種精神動力,是學生待人處事的源泉,將感恩教育融入日常教學工作中,更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灌輸感恩教育呢?
一、身正為范,用言傳身教滋潤學生的心靈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不成熟,不能很好地理解運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所以教師要以身作則,潤物無聲地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成為學生學習的好榜樣。筆者自從業以來,為給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一直主動堅持無償獻血,用自己的行動表達對社會的感激之情。每年領取的紀念品筆者都會獎給班上品德最棒的學生,希望以此來激勵和陪伴學生的成長。其實生活中處處是學問,每時每刻都可以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記得去年冬天送學生放學途中,看到這樣一幕場景:天氣寒冷還飄著雪花,一位騎著電動車的媽媽來接學生放學,媽媽立刻把身上的雨披給了孩子,一旁的孩子卻說:“媽媽,你也冷,我們一起穿吧。”這位媽媽在寒風之中綻開了美麗的笑顏,母女二人幸福地消失在茫茫風雪中。筆者和學生看到這一幕,內心都深有感觸,于是筆者讓學生以此為材料,寫一篇感恩作文。生活中鮮活的事例具有更真實的教育意義,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感恩例子,滋潤學生的心靈。
二、用真實故事培養感恩意識
讓學生懂得感恩,最重要的是培養感恩意識。筆者自擔任班主任以來,在班級后面開辟了一塊“圖書角”,里面放著一本《愛的教育》,要求每位學生都要去品讀。每次帶領他們去圖書館看書的時候,筆者都會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推薦一些關于感恩教育的圖書。小學階段沒有什么深奧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這是享用一生的寶貴財富。特別是在每年的感恩節,我會要求學生一起分享感恩教育的故事,雖然這是西方節日,但是感恩的主題卻經久不衰。學生在班會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和來自父母、教師、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幫助,以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通過這樣的學習交流過程以及圖書的熏陶,讓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潤化他們的幼小心靈。
三、通過多媒體進行感恩教育
隨著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教育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更好地實現教育目的。電視、電腦具有強烈的畫面感,鮮活生動,可以引起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例如,每年師生一起觀看《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節目,這個節目自開辦以來就收獲了不同年齡段觀眾的關注。令筆者和學生最動容的一個故事是2013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小主人公——何玥。她年僅12歲,本該是花季最美的時刻,卻不幸被病魔纏身。在她生命終結的那一刻,為了表達對社會和父母的感恩之情,她勇敢地將自己的器官捐獻,她的器官在三個不同的鮮活的生命中得到延續。她的事跡讓學生紛紛掉下了感動的淚水。在生命終結的那一刻,她微笑著說:“是很多好心人讓我活到了現在,我感謝她們,我想讓自己繼續活著去報答爸爸、媽媽和那些愛我的人。”她帶著天使的翅膀飛向了遙遠的國度,可是卻將感恩的種子播撒大地。
每一年度的《感動中國》都是鮮活的教育素材,它給學生上了最珍貴的一課,在他們熱淚盈眶的背后,更多的是感動。看完之后,筆者都會要求他們寫讀后感,讓他們記得感動背后的故事,并將感恩的力量傳遞下去,成就更好的自我。
四、布置周末作業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每一周我都會在家校聯系本上備注“為家人做的事”,學生可以為工作一天的父母和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并且這樣的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但是還需要班主任給他們提供一個實踐的平臺,讓學生從小感恩父母的付出,一個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會懂得感恩社會。每次看到家校聯系本上家長的反饋信息,如幫媽媽洗腳,幫爸爸捶背,幫姥姥、姥爺掃地等,筆者的內心無限感動,希望將這種感恩教育永遠持續下去。
感恩是一生都學不完的教育,在學生心智發展的重要階段,要充分發揮班主任的智慧,在教學工作中滲透感恩教育,并將這種感恩意識付諸行動,給學生一個更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李曉文.學生自我發展之心理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李勝偉.班級管理新探索[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孝彬.教育管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