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帥(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3)
?
論我國農民工犯罪的成因及應對策略
郭帥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710063)
摘要:城市化的發展,使得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尋找工作,給城市帶來了不穩定因素,農民工犯罪頻發,必須采取措施加以解決,為城市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關鍵詞:農民工犯罪;城鄉二元體制;控制對策
農民工是指在本地鄉鎮企業或者進入城鎮務工的農業戶口人員,他們是農業戶口,但從事著非農業的工作;他們生活工作在城市,為城市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1]伴隨著農民工進入城市,農民工的犯罪問題呈多發態勢,引來社會多方關注,本文將就農民工犯罪的原因特點及應對策略加以論述。
農民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那么他們犯罪也必然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原因分析如下:
(一)經濟上貧困。
在我國,農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但與此相反,農民工獲得的報酬卻是極低的,在經濟上貧富差距導致農民工導致農民工心理的不平衡,是導致犯罪的誘因。[2]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公平導致了農民工心理的不平衡,造就了他們“邊緣人”的地位,為犯罪埋下了種子。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就在于財富的分配不均。農民工進入城市大多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希望在城市發財致富而榮歸故里。而實際情況是:由于受中國城市政策、自身文化素質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限制,他們不能與一般城市居民處于同一層次上競爭,從而使其實現個人價值目標的手段相當稀缺。一方面期望值過高,另一方面實現個人價值目標的合法手段相當稀缺,使得其借助于非法手段謀取個人利益成為一種可能的選擇。
(二)文化上被排斥。
由于農民工被排擠于社會主流文化之外,形成了他們自己的亞文化。通俗的說,就是城市農民工總是被排斥于社會主流文化之外,他們的心理已經異化或不堪忍受壓力,他們想方設法改變自己的社會角色,于是便采取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犯罪。
(三)社會地位低下。
由于農民工社會地位低下,且受到各方面的歧視,他們的人格受到了傷害,以至于價值標準發生了分歧,最終采取報復。農民工內心積聚了太多的苦和怨,農民工之所以走向犯罪,社會環境起了決定性作用。
(四)合法權益被嚴重侵犯。
城市中侵害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事件屢屢發生也是引發農民工犯罪的一個重要因素。盡管大多數農民工在多數情況下選擇了忍氣吞聲的方法委曲求全,少數農民工可能會依法抗爭和求助于合適的法律手段,但總有極少一部分人,并不知道怎樣運用和如何運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他們可能會鋌而走險,用犯罪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農民工已成為公認的犯罪高發群體,犯罪數量日趨增多,犯罪形式日益多樣化,具體而言,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犯罪者的低齡化和低受教育程度 。
從犯罪的年齡和受教育程度上看,農民工犯罪呈低齡化和低受教育程度趨勢。近年來,農民工犯罪的年齡呈低齡化發展趨向,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加入打工者隊伍[3]。文化程度是一個人社會化程度的標志之一。盡管文化程度對社會個體是否犯罪的意義不具有絕對性,但是文化程度的確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個體對社會事物的接受和判別能力,進而制約對正常社會心理的適應和對社會規范的遵從深度。
(二)侵財型犯罪居多,犯罪標的額較小。
從犯罪類型上看,高度集中在以獲得金錢和財物為目的的侵財型犯罪上。這是農民工和非農民工犯罪的顯著區別。據調查,在農民工犯罪人員中有78.4%實施的是侵財型犯罪,其中盜竊占62.6%,搶劫占13.3%,詐騙占2.5%。[4]這一犯罪特點與農民工工作不穩定、收入較低有很大關系。同時,案件的標的數額較少,多以滿足自身或家人生活需要為主。[5]
(三)犯罪具有明顯的“自救”性。
從犯罪形式上看,農民工犯罪具有明顯的“自救”性特征。[6]農民工的“自我救濟”式犯罪大多發生在以下幾種情形:一是拿不到工資的農民工糾集一幫同鄉兄弟去老板那里討工錢,遭拒絕時可能發生砸東西和打架斗毆的行為,嚴重者將構成侵害公私財產罪、或聚眾斗毆罪和故意傷害罪。二是拿不到工資的農民工將工作單位的產品、原料、部件或生產工具偷出變賣“自我兌現工資”[7],構成盜竊罪。
(一)切實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應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絡,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保障金等制度,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8]。
(二)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將農民工納入保障的范圍。
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長遠目標。作為一種制度創新,首先將進城農民工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則不僅可以為農民工解決工傷、疾病、養老等現實問題,也有助于在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之間建立起一個連接的通道對于逐漸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明確和加強各級政府的服務和監管責任。
政府作為推動社會良性運作與協調發展的核心主體,對城市農民工這一弱勢群體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發揮著核心作用。[9]各級政府和公職部門應當首先轉變觀念,正視農民工在城市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將農民進城務工和相關事宜,納入城鄉就業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馮剛. 農民工犯罪的特點、成因及對策[J].農村·農業·農民,2000-5
[2]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 農民工犯罪成因及預防對策[J].法律適用月刊,2004-12
[3]徐剛,趙俊.對城市農民工犯罪的透視和反思[J].湖北警官學院,2004,(9)
[4]劉思專,張春明.試論暫住人口犯罪的特點、成因及對策[N].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0-8 (4).
[5]李文安.城市民工犯罪的社會因素和控制對策[J].社會科學輯刊,2004-1
中圖分類號:C9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066-01
作者簡介:郭帥(1990.3-)男,漢族,山西運城人,西北政法大學2014級法律碩士(非法學),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