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華
【關鍵詞】初中化學 活動單導學 教學模式 教材重組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020-01
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材料,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對教材的內容、結構、順序以及教法等進行適當的取舍和調整,通過對教材的“二次創作”來優化教學結構,更好地為學生發展提供助力。基于“活動單導學”這一模式進行教材重組的研究和思考,為筆者提供了切實有力的理論指引和實踐指導,使得筆者在教學這一課題中品嘗到成功的愉悅,并有效提高了初中化學課堂效益。
一、走進社會,做知識視野的拓展者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學科,但它也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無論是開始用火的原始社會,還是充斥各種人造物質的現代社會,化學始終在不斷提高和改善人們的生活。在對化學教材進行二次創作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領學生走進社會,彰顯化學作為“材料科學的基礎、物質科學的核心、物質工業的后盾”這一特點,在社會大環境下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有效地改變傳統化學教學中那死記硬背、機械接受的痼疾。
如在設計《制取氧氣》一課時的活動單導學方案中,筆者沒有像以往那樣讓學生直接在實驗中認識催化劑,而是在實驗前引領學生將視野投射到廣闊的社會實踐空間中去,組織學生通過網絡、報刊和書籍等渠道,收集整理不同的制取氧氣的方法。如:①高錳酸鉀粉末受熱較易分解放出氧氣;②雙氧水在常溫時較濃的溶液能緩慢分解成水和氧氣;③加熱氯酸鉀到融化狀態時,能緩慢放出氧氣……讓學生討論其中哪些方法適合在實驗室制取氧氣,讓學生了解到氧氣的實驗室制法要求反應速率適中、操作簡便、便于收集,而工業制法則要求原料易得、價格便宜、能大量生產。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為學生后繼認識催化劑和催化作用鋪設了良好的認知儲備。
二、走進內心,做情感資源的開發者
教師在進行教材重組的設計與思考時,應將學生的情感因素與智力因素置于同等地位,根據化學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采取貼合初中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方式,激發他們的興趣、動機、熱情等積極情感,點燃他們智慧與激情的火種,并不斷地鞏固和強化學生的正面情感,進而逐步形成穩定的學習動力。
如在設計《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這一課的活動單時,筆者從學生慣性思維入手,引發他們對于化學現象與生活常識之間的認知沖突,有效地激發他們展開后繼探究活動的沖動。筆者首先回顧了上一課時內容并設疑:我們知道溶液由溶質和溶劑組成,如果將某種固體m克放入n克水中,并使它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質量一定是(m+n)克嗎?大部分學生都會情不自禁地反問:難道會不等于(m+n)克嗎?此時學生的探究熱情已經被充分調動,這個看似有著明確答案的問題一下子勾起他們的探索興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單中的對比實驗研究中去。
三、走進生活,做教學空間的開放者
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一門學科,將學生的生活實際體驗作為教材重組的重要著眼點,可以開放化學課堂教學有限的時空,喚醒并保持學生對于化學的探究欲望,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要充分體現化學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又用于生活,實現化學學習的“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對接,教師要精心選擇那些貼近學生身邊的生活案例,拉近他們與化學的心理距離,消除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抵觸情緒,讓學生以快樂的心態、愉悅的心情走進化學學習的殿堂。
如在設計《“化學用語”的復習》這一活動單時,筆者沒有按部就班地組織學生回憶和梳理,而是從學生較為熟悉的網絡流行用語開始,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化學學習連接起來,將化學用語與網絡流行語之間高度濃縮、內涵豐富的特質進行比對,為本節化學復習課的活動單導學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教師在活動單的開篇中這樣描述:有不少同學可能聽說過“Duang”“狗帶”以及“城會玩”等詞語,你了解它們的意思嗎?在化學中也有這樣準確、形象的語言和符號體系,那就是化學用語。它們更加簡潔明了,而且意義明確、內涵豐富,你能將它們整理出來嗎?通過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化內容,引入到原本機械枯燥的化學學習中來,使得學生在活動單導學過程中學習情趣和學習動力倍增。
通過對教材的重組和調整,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開放了課堂的學習時空,加強了對于學生情感因素的挖掘,不但有效地提高了活動單導學的效率,也促進了教師對于教材的鉆研和學情的把握,實現了教與學的雙豐收。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