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摘要:生態式藝術教育是在現代生態觀指導下的教育觀念,本文基于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相結合的視角,將生態式藝術教育的觀念引入實際教學,根據高校公共音樂課的教學特點,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并在實踐中挖掘出情境教學和互動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打造平等、民主、和諧、高效的學習課堂,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生態式藝術教育 高校公共音樂課 實踐
中圖分類號:J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5-0120-02
“生態學(ecology)”最初出現在自然科學領域中,人們將它定義為“研究有機體或者有機群體與其周圍環境的關系的科學”①。在新的教育背景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下,人類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創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需要,將生態學思想、理念、原理與方法融入現代教育系統,旨在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促進生態系統和諧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式藝術教育的概念
生態式藝術教育是建立在此系統之上的,將音樂、美術、戲劇等多門藝術綜合為一體,強調不同門類藝術之間以及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接,強調在多重的聯接和綜合中訓練學習者的一種多元視角和整體思維能力。
藝術能夠凈化心靈,使人的精神更加高尚和純凈,在這種科學的生態觀指導下的高校藝術課并不只是培養大學生掌握單一的藝術知識和技能,而是希望培養綜合了高級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具有良好審美能力的智慧人。
二、開展生態式藝術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一個能力、兩個素養”的必然要求
“一個能力”即指審美能力,“兩個素養”是指“藝術和人文素養”。高校的藝術教育課程,不再是單純教授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技術課程,而是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藝術和人文素養的人文課程,強調的是藝術的“教化”作用,而非“謀生技能”。普通高校的學生來自天南海北,他們生長環境不同、受過的藝術教育的層次不同,生態式藝術教育秉持著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倡導“一科切入、兼及數科”的模式,將藝術學科作為主要學習對象,同時兼容其他藝術學科或非藝術學科,這種綜合藝術教育模式打破了不同學科之間獨立封閉的狀態,將知識融會貫通,與其他學科互生互補,促進學生藝術能力和人文素質的綜合發展,更快的達到藝術教育的目的。
(二)當下數字時代,藝術資源不斷整合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全球化與信息化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科技的迅猛發展為藝術創作帶來了無盡的創新性和可能性,“跨界”(跨地域、跨藝術門類、跨機構等)藝術資源整合成為當前文化藝術發展的趨勢之一,除此之外,藝術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跨界,讓原本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對立的元素碰撞出火花,標新立異的矛盾之美讓人欲罷不能。這種多方綜合的生態發展模式和生態化藝術教育的觀點不謀而合,由于相互碰撞而衍生出的新藝術也將補充作為藝術教育的新內容,擴大生態式藝術教育的規模。
(三)打破傳統師生關系,走向和諧平等的必然結果
生態式教育是指按照生態學的觀點思考教育問題的教育觀,是在克服了以往的灌輸式教育、園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后發展出來的新型教育。灌輸式教育拼命給學生灌輸知識,希望迅速地培養出有豐富知識的人,卻忽略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破壞了學生的心理生態結構,并且導致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緊張關系,并把課堂和學校視為監獄。園丁式教育則過分依賴學生的先天因素,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和自由發展,往往忽視了教師作用。生態式教育指引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教育狀況和學生的需要、興趣、特點,對教學做出整體的和綜合的考慮,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和學生的積極互動、“對話”,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生態式藝術教育在音樂課程中的實踐探索
農業專業院校音樂課的授課對象是非藝術專業的在讀大學生,因此,音樂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對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能夠欣賞及領悟中外經典的音樂作品,提高自身的審美水平;感受音樂作品里所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意義,愉悅情感、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完善人格。圍繞這個教學目標,從生態式藝術教育的方法入手,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一)情境化教學,增加學生的“現場感”
音樂情境教學是指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創設特定的藝術情境,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藝術氣質和創新精神的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是一種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讓學生在愉悅中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研究學習的開放型教學方式②。這種教學法如今廣泛運用在中小學的音樂課堂教學中,將它引進運用在以“教師講授”為主要方式的大學音樂課堂中,能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也就是將音樂作品欣賞轉變為具有視覺信息傳達功能的戲劇性場景,將“聽、看、說”綜合為一體,提高學習積極性,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這種審美技能將隨著個人的成長日益加深,并自然的遷移到日常生活和學習中。
西方音樂欣賞這門課中,有一個關鍵的章節是介紹西方交響樂隊,大多數學生沒有親臨現場欣賞過交響樂隊的演出,也沒有接觸過交響樂器。在上這節課時,先讓學生欣賞法國作曲家圣桑的代表作《動物狂歡節》:這首交響樂作品中一共描寫了十三種動物,每一種樂器的音色和旋律都代表了一種動物。為了讓沒接觸過西洋樂器的學生盡快熟悉和掌握樂器的音色和演奏特點,在音樂開始前,先邀請十三位同學上臺,分別模仿樂曲中出現的動物,學生們開心的通過互相指導來模仿動作;然后一邊放音樂一邊再請他們表演,加深大家對這些音響和旋律的印象;緊接著在大屏幕上播放所有樂器的圖片,要求學生對照樂器的外形特點,尋找相對應的樂器音色,幫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樂器的造型概念;最后再請十三位同學上臺,讓他們抽取標明不同樂器的紙條,每個人代表一件樂器,然后按照交響樂隊的坐席順序依次坐好,這樣交響樂隊的編制概念也建立好了。游戲結束后,再欣賞其他交響樂隊作品時,學生很自然的能夠通過音色和旋律特點判斷對應的樂器,完成欣賞交響樂曲的第一步。這種教學過程,是希望學生通過模仿體驗、聯想、想象的方式掌握樂曲的構成元素,從而達到在情境中領悟交響樂的內容和人文精神。
(二)互動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精神
互動式教學強調在音樂教學當中,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自主學習管理的輔導者,與時俱進,密切關注本領域學科的發展動態,及時更新補充教學內容,不斷形成新的探究熱點,組織學生以討論、體驗、模仿等形式展開學習,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之間的積極合作,并引導學生用所學的專業術語和理論技巧解答文化現象及問題;幫助學生展開想象,合理完成知識的跨學科遷移。
由于是全校公選課,選課的學生來自祖國的五湖四海,同在一個課堂,多元的文化背景很容易在此交融。讓學生自選家鄉特有或流行的音樂表現形式,分成研究小組,派以搜集資料、制作PPT、展示表演等任務,最后選擇一個代表,在課堂為其他的學生講解。如來自四川的同學,介紹四川民歌船工號子;來自大西北的學生,介紹山歌信天游;來自江浙一代的學生介紹二胡、琵琶等民間樂器等。在講解的時候,除了展示音樂作品,還可以介紹該地區的人文、歷史、地理環境等等其他領域的知識,每節課一組學生,一個主題,內容多元且豐富有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鞏固了學習成果。
通過生態式藝術教育在公共音樂課上的教學實踐,學生的學習熱情明顯高漲,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學生積極參與到有關音樂作品的體驗模仿活動中,主動的想象,用理論術語描繪所聽到的旋律;積極參與分組討論,在搜集準備音樂文獻資料時,更加深鞏固了對文化現象的理解。以生態式藝術教育理念為指導創建的平等、和諧的課堂環境,必然會對學生藝術和人文素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注釋:
①閆蒙鋼:《生態教育的探索之旅》,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頁。
②楊小英:《情境教學中主體精神的凸顯》,《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滕守堯.論生態藝術教育[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3).
[2]張道森.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J].美育學刊,2011,(01).
[3]王菊.生態式藝術教育及其構建[J].天中學刊,2008,(02).
[4]龔麗娟.從生態教育到生態美育——生態審美者的培養路徑[J].社會科學家,2007,(07).
[5]許大鵬.生態式藝術教育在中醫藥院校公共美術課程的實踐研究[J].中醫教育,2015,(04).
[6]崔春華,鄭峰.藝術教育中情境教學法初探[J].美術大觀,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