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嵐
【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小學階段重要的人文課程,關系著學生人格的培養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因此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開展創新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科學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實現小學語文課程的創新教學仍舊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針對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與問題,總結分析了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創新教學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素質教育;小學語文;創新教學
0引言
創新教學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是適應當代教學理念的重要方法,需要滲透到各年級、各學科的教學環節之中,以此實現素質教育這一總體目標。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關鍵時期,而小學語文作為培養學生人格和學習習慣的重要人文課程,其教學過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理念,開展創新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在當前的素質教育背景下,如何實現小學語文課程的創新教學仍舊是眾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針對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與問題,總結分析了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創新教學的策略,以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1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意義
素質教育的提出是相對應試教育而言的。傳統教學中,諸多學校推崇的應試教育往往與學生發展、社會發展的需求相脫節,片面的將考試作為唯一評判標準,將高分作為最終目標。而素質教育是結合國家教育方針,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適應學生及社會發展需求的教育。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主張學生快樂、自主地學習,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實現綜合能力、文化修養的同步提升。
2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與問題
2.1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體現
在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未完全體現,往往忽略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習感受。例如,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完全依據備課思路實施教學,并未關注到學生的課堂反應和學習需求,教學過程枯燥乏味,缺乏良好的課堂氛圍。再如,教師雖意識到要以學生為主體,以“你們有什么看法?”等問題作為課堂導入,但進入課堂教學環節后,卻并未真正將這些問題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并未幫學生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忽略了學生的實際需求,使學生始終存在疑慮,打擊學生發表觀點的積極性。
2.2形式化的素質教育
在素質教育推行過程中,形式化的素質教育層出不窮,此類形式化的素質教育通常停留于表面的工作,并未真正實現學生素質的提高。例如,在日常教學中,存在許多課件制作精美優良、學生熱情高漲、教師滔滔不絕的課堂,但形式終歸要服務于內容,此類看似積極活躍的課堂是否是真正的優質課堂,仍舊要取決于學生是否有所收獲。這種形式化的素質教育,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師過分追求形式,忽略學生真實的學習和發展需要,使學生無所得,遮蔽了教學原有的價值。
2.3學生的自主活動缺位
素質教育理念中著重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生的主動性,注重學生智力潛能的開發,而學生的創新思維只有在自主活動的教學環節中才可實現有效放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實現教學各環節的高效結合,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核心,減少教師的講授過程。然而,現如今多數課堂的學生自主活動依舊缺位,在讀書、寫字等學生實踐環節,教師講解仍為主要教學模式。
2.4應試教育的困擾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相對的、教育目的完全不同的兩種教育模式。從另一角度來說,素質教育可以作為應試教育的高級教育形式。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受升學應試體制的束縛,小學語文仍存有應試教育的教育模式。例如,教師依舊保持從知識到知識的教學模式,尋找巧記方法,讓學生死記硬背,完全忽視了語文課程原有對學生的人格、心理及精神品質的培養。
3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創新教學策略
3.1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
在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實現小學語文的創新教學,首要任務就是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教師應對小學語文這一擔負著提高民族素質任務的基礎學科具有充分的認識,明確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道德素養、人文修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學生觀及教師觀,采用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教會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做事,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實現教與學的統一。
3.2建立素質化的課堂教學結構
在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實現小學語文的創新教學,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結構必不可少。課堂是教學的主戰場,構建素質化的課堂教學結構是小學語文創新教學的重中之重。構建素質化的課堂教學結構,首先應確保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學生應珍惜教師勞動成果。其次,面向全體,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并創造條件。最后,教師應確立培養學生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教育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對于能力的培養和習慣養成多加滲透,改變傳統的、拖沓的教學結構,給學生留出充分的發展空間。
3.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其學習主動性的主要方法。一方面,小學生因年齡及閱歷等多方面的限制,學習主動性相對薄弱,但卻充滿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因此可運用表演、謎語等多種形式的課程設計,激發學生求知欲,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小學生多具有純真、敏感、渴望被肯定等特點,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多采用積極詞匯,例如“回答得很好”“想法很有新意”等贊揚、贊同或肯定的評語,來增加學生的自信心,采用積分制或小紅花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榮譽感,激發其學習興趣與學習主動性。
3.4打破常規,服務創新教育
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確保知識的系統性、課程的完整性的同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實踐感悟幫助學生總結掌握語文規律。語文因其自身特點,實踐機會無處不在。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中寫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此時,學生常會存有“此詩是否為送別詩”的疑問。鑒于此,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其中寫道“出得西湖月尚殘,荷花蕩里柳行間。紅香世界清涼國,行了南山卻北山。”至此,學生疑問便可迎刃而解。通過詩與詩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從中獲取創造性的啟發,在實踐中掌握語文知識,總結語文規律。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善于打破常規,運用創新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對小學語文課程的求知欲,服務于創新教育。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創新教學的展開仍存在諸多問題。因此,當前教師應積極轉變思想觀念,敢于打破常規,建立素質化的課堂結構,結合多種措施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主動學習意識,改變當前學生的主體活動缺失、主體地位不明確的現狀,從根本上摒除形式化的素質教育,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科學素質,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孫京.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心得[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3,(10):125.
[2]郭海燕.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現狀調查及其策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