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 要】在信息化環境中,對高中生物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積極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以深入開展教學活動。然而,縱觀高中生物教學現狀,仍然存在許多不足,根本原因在于,教師未能有效利用信息教學手段,降低教學成效。因此,在信息化環境下,作者針對高中生物教學而加強有效教學設計的研究具有必要性。本文主要闡述高中生物教學現狀,提出教學有效設計和有效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信息化;高中生物;教學設計
信息化環境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中,應對信息化技術有著一定程度的應用,不僅能夠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而且對活躍課堂氣氛和增強教學效果發揮著重要作用。基于此,作者針對高中生物課程而進行有效的設計活動,以期促進高中生物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在此基礎上,提出信息化環境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信息化環境下高中生物教學現狀
信息化環境下,高中生物教學活動中,教師雖然能夠對信息教學技術有應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降低高中生物教學成效。首先,學生的探究能力相對較弱。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時,能夠制作多媒體課件,但往往將課本內容和教輔內容完全錄入多媒體中,其教學思路同樣跟隨教材和教輔,缺乏創新性,且學生通過預習,可了解教材相關內容,導致課堂教學中,未經思考,即可回答問題。其次,在利用信息化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少之又少,即使師生有互動,但仍然以信息化教具為中介,有違信息化教學的初衷。最后,高中生物教學中,受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影響較大,使教師未能將課堂充分還給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高中生物信息化教學優勢的發揮[1]。
二、信息化環境下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設計
在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中,以《種間關系》一課為例。在設計中,主要分為以下步驟:
①對教材的分析:本節內容涵蓋的關系主要有互利共生、競爭、捕食、寄生。在教學中,既是對群落特征內容的鞏固,又能為食物鏈知識內容學習奠定基礎。②進行學情分析,包括自主學習、課堂中學習、課后拓展學習等環節。③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④明確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是,對四種中間關系進行比較;教學難點是,互利共生和寄生關系的區分。⑤設定教學方法,主要有小組合作探究法、講授法。⑥教學輔助設置中,對信息化技術有應用,主要包括多媒體課件、電子白板、虛擬實驗平臺等。⑦教學流程設計:一是自主學習和互動問答環節,課堂教學時間約為10min,引導學生利用自主學習方式和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對相關問題加以探討。二是實驗說明和演示階段,約為3min,教師借助虛擬操作平臺,使學生明確實驗的內容、主題等。三是探究階段,約為20min,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生物的種間關系加以探究,該階段中,利用電子白板進行演示。基于此,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四是分析討論和實驗總結階段[2]。
信息化環境下,要增強高中生物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教師應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為學生提供《種間關系》相關的微視頻,并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有利于在借助虛擬實驗平臺和軟件的基礎上,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三、信息化環境下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作者通過對《種間關系》一課的教學設計和實踐,認為信息化環境中,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性仍然未能得到充分發揮。所以,提出以下幾方面的教學建議,以期在實現信息化環境和高中生物融合的基礎上,增強教學成效,推動高中生物教學的進程。
首先,學校為教師提供培訓的機會,不僅提高教師的知識素養,而且提升其職業道德修養,以更好開展教學活動和發揮對學生的潛移默化作用。基于此,鼓勵教師實現教學創新,積極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創新教學手段,將新的教學風格展示給學生,促進學生的進步。其次,學校積極改善教學軟硬件條件,為信息化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條件,滿足教師實施信息化教學的需求。再次,教師在信息化教學中,應注重與學生加強溝通和交流。例如,在《種間關系》授課中,實驗說明和演示階段、創設問題情境、探究問題階段,都應真正意義上實現互動。最后,教師應有效制作多媒體課件[3]。
四、結論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現狀令人堪憂,尤其是教師不能對信息化技術加以有效利用,不利于推動高中生物教學的發展進程。所以,作者通過高中生物教學有效設計,提出提高教學效率的策略,有助于實現高中生物教學和信息化環境的適應性。在推進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積極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生加強溝通,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素質。
參考文獻:
[1]姜會青,楊曉輝.網絡學習環境下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與應用——以一節高中生物課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2:272-273.
[2]劉民祥.高中生物信息化教學的幾點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5,28:390.
[3]朱小衛.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長三角(教育),2012,1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