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語文是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隨著社會產業結構調整和職業崗位的不斷變化,當前高職語文教學模式已不適應職業教育需要,也難以達到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加強高職語文教學職業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分析制約語文教學能力培養的突出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學;職業能力;培養
當前,職業院校都在熱衷于和企業搞校企合作,努力與企業對接,為一線培養迅速可用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殊不知,當我們走進企業,卻發現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懂技能會操作的人,他們更需要有責任心、肯奉獻、懂合作、有創新意識的員工。因此企業大力開展文化建設,培養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責任感,這正是在培養員工的人文素養。而高職院校的生源基礎知識薄弱、行為習慣良莠不齊已是不爭的事實。為了讓學生迅速成為合格的企業可用人才,職業院校甚至存在著重專業技術、輕人文素質的現象,尤其是將語文科目置于可有可無的位置,縮減語文課課時,提高各專業課的比重,此舉體現了高職院校對語文多功能性認識的不足。這也是當前語文教學模式不適應職業教育需要,不能充分發揮課程教育作用的體現。
高職學生不僅應該懂技能會操作,更應具備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而這也正是高職語文所肩負的一項重任。基于職業院校語文課教學現狀和本人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筆者重新界定了高職語文的性質與地位:高職大學語文是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公共基礎課程,也應該是高職各專業的必修課程。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自學成才要有文史知識》一文中曾著重指出:我國各行各業需要語文,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文化傳統需要語文。因此,高職語文教學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勢在必行。
一、制約高職語文教學職業能力培養的突出問題
(一) 教師觀念陳舊。教師認為大學語文教的是教材,關注點是教材,圍著教材打轉。教師置學生于不顧,只注重對知識的傳授和簡單的模仿練習,偏重于理論型、知識型、邏輯思維訓練,因而學生難以獲得事物具體表象的支撐,學生的頭腦中只是干巴巴的知識條文,缺乏活靈活現的具體形象,更缺乏日后工作的實際技能,嚴重影響了學生思維的全面發展。
(二)課程定位模糊。機械認為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的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因此只注重應用性技能訓練,缺乏課程內蘊精神的啟發引導與情感熏陶,與學生的人文素養、綜合能力培養相去甚遠,導致學生對課程無感情、無興趣,生硬敷衍。
(三)教材結構內容滯后。由于社會產業結構的迅速調整和職業崗位的不斷變化,許多課程的內容顯得相對陳舊,知識的更新與教材內容滯后的矛盾日漸顯現。許多高職院校采用的教材是本科院校大學語文教材,即便使用的高職類院校語文教材,也多是以史為綱的體系,或按照文學體例編排教材,或完全以實用文為體例編排,教材結構與篇目選取司空見慣,缺乏時代感,學生對此敬而遠之。
(四)教學模式無創意。盡管提倡教學方法創新由來已久,但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仍在大量沿用,大多高職院校的教師仍是“一本教案,一張嘴”,最多加一個課件和學生討論的形式,教師的霸主地位無時不在。用這種方法培養的學生,理所當然是“ 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教學手段、方法與學生內需之間的矛盾仍很突出。
(五)考核評價平面化。多數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考試是一張試卷論英雄,單純為就業服務的“功利化”學習傾向,使考試成為一個概念死記硬背、文章三段式機械寫作的工具。這種單一平面化的考試形式,無視學生的自身需求,動搖了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積極性,無收獲感和對考核成績的恐懼,使部分學生甚至放棄了大學語文的學習。
二、高職語文教學職業能力培養策略
(一)擯棄固化觀念。徹底革新觀念,以教師為中心轉到以學生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轉到以課程為中心、以知識點為中心轉到以主題活動項目為中心、以講述為中心轉到以情境實踐學生體驗為中心。真正突出藩籬,改變思想。
(二)明晰課程定位。明確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中心,關注學生的生命姿態與精神欲求,適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優化學生知識、能力與素養結構,探求從文化視野層面尋找能力素養與職業發展的最佳契合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為培養合格的高素質、技能型高職人才奠定基礎。
(三)更新教材結構內容。革新教材編排體系,以鄂爾多斯職業學院語文教材《素養語文》為例,教材打破了以史為綱的編排方式,每一部分都由不同文體如小說、詩歌、散文等作品構成,每一模塊由作品鑒賞、拓展專題、能力訓練、活動項目幾塊組成,體現人文素養與職場應用能力的雙贏理念。突破了教材編排體系和內容的舊框架,令人耳目一新。
同時,要加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適用性,從人文素養與職業能力雙重需求出發重構課程內容體系,對課程內容進行能力與素養的整合,增加職業生涯所需的應用文寫作和口語交際內容,刪除學生已學過的或司空見慣的文章,以使用的教材為依托,突破以史為綱的內容體例,優化單元結構和內容,實施活動任務項目化教學,凸顯課程內容的時代性、適用性、職業性。
(四)創新教學模式。創設基于學生主角視域下的“活動項目化”情境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始終以學生為主角,關注學生主體視域下的感悟與解讀,需求與交流。以需求促興趣,以興趣提能力。堅持學習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課堂教學實施教學情境化、活動項目化、合作職責化、能力培養職業化,實現高職師生課堂的互動、和諧、有效的教學關系。
教學情境化:精心打造學習共同體,以現實職場工作過程為導向,精心設計教學情境,通過逼真的現實氛圍,激發學生的親歷感、真實感,增強學習緊迫感。并自覺于情境任務完成中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整合,使學生意識到每一個知識點都與自己的職業生涯息息相關,學習主動性自覺提高。例如在《職場人生與交際》專題學習中,對職場各種有效交流的認知與訓練,設置了 “面包師做出的面包味道不錯但造型難看,你是老板,如何與面包師交流”(與員工)、“女朋友手不小心碰傷了,男朋友要怎樣說”(朋友之間)、“工作中,同事老是搶風頭,如何交流”(同事之間)、“同一個公司工作,老板提拔了一位和你同時上班的伙伴,沒提拔你,如何溝通”(與上司)等情境,將現實生活和職場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場景遷移至課堂,學生因為有現實情境,激發了參與欲望,并好奇自己的交流能否達到有效目的,于是紛紛主動嘗試體驗,在具體情境中體驗、感知,領悟職場生活與交際。課程學習充滿活力和動力。
活動項目化:小組以主題意蘊策劃相關活動項目,并將團隊合作的成果在課堂展示,師生點評、互動,交流分享。在活動過程中獲取相關知識,陶冶情操,培養綜合能力。以《求職信》一課為例,如果按傳統方法講述怎么寫求職信,開頭、正文、結尾如何寫再讓學生寫,勢必事倍功半。因此要設計活動項目,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領悟所學知識。
設計求職招聘會活動,班級分為若干組,分別為求職者、招聘方。
第一環節:招聘方擬定不同崗位,學生根據自己興趣、專業,投遞求職信。招聘方海選,公布求職信,師生現場點評求職信,指出不足。淘汰求職信不合格者,其余進入面試。
第二環節:現場開展求職應聘會,招聘方為考官,入選者依次參加面試。部分學生為計分員、計時員。
第三環節:師生共同點評面試者和考官,分析面試通常會出現哪些問題,應如何作答。遇到疑難問題該如何巧妙應接等實際問題。
第四環節:現場宣布錄用者、淘汰者,并由考官說明原因。
通過職場應聘模擬活動,學生對求職信的寫作要點,職場應聘的具體流程,面試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都有了切身體會和感悟,實現了知識的真正內化與運用。
合作職責化:每個學習小組4~6人,課前或課后自主設定主題研討內容,小組成員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分工合作完成相關任務。
崗位分工:如討論交流時分為組長、記錄員、講解員、質疑人、總結人。并輪流實施,進行崗位互換,讓每個學生都能有不同的體驗、鍛煉和提高。
能力分工:根據學生能力的不同進行不同分工。如在活動項目策劃中,表達能力好的學生可以做主持人,有創意想法的學生可以策劃活動具體項目內容,有文學功底的學生可以組織文字信息資料等。讓學生在分工合作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與認同感。
問題分工:教師鼓勵學生圍繞所學的內容或完成的活動任務提出相關問題,小組互相質疑。小組內部自主分工,一組提問,一組回答對方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之后討論交流、匯總、發言,師生互動評點。在提高學生學習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同時培養其溝通合作能力、責任意識和組織協調能力。
能力培養職業化:倡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表達見解,鼓勵、培養學生個性思辨能力和專業閱讀分析視角,活動項目載體要盡可能與學生所學的專業相結合,凸顯職業指向,提高職業綜合素質。
(五)突破考核評價平面化模式。打破傳統考核評價注重終結性的平面化模式,建立過程性的動態評價體系,形成過程性考核方式。過程性評價占總體成績的60%,包括學習態度、考勤、平時成績、綜合能力,期末成績占總體成績的40%。
試題內容多元化:考核內容包括基礎知識、閱讀感悟、應用寫作及思維能力、溝通合作能力及組織策劃創新能力等多方面內容。
考核形式靈活多樣:試題可以是閉卷題,可以是開放性試題,也可以是活動項目成果展示,還可以是筆試加活動項目等。
試卷形式多樣化:可以是課件、文案、各種作品,還可以是策劃活動展示、課本劇表演、現場情境模擬等。
如第二學期期末考試形式為求職應聘模擬,通過學生的求職信和現場專業求職應聘模擬,教師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給出最后成績。通過師生互動,完成活動任務,督促、評價學生,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高職語文教學要認識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性,只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才能拉近其與“ 人才市場”用人標準的距離,培養人才與社會無縫對接才不至于成為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李俊芳.淺談新形勢下高等職業教育創新[J].教育與職業, 2005,(30).
[2]李自慶.高職語文教學應強化職業能力的培養 [J].教育與職業, 2006,(29).
[3]劉海燕.高職語文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 [J].職業教育研究, 2007,(8).
作者簡介:高彥(1969—),女,內蒙古鄂爾多斯職業學院人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