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權?趙桂榮
摘 要:本文討論了校企合作如何共同制訂培訓—考核—競賽培訓方案、高效培訓緊缺技能人才的問題,并提出在技能人才培訓計劃實施過程中,應突出課題操作訓練,扎實完成典型任務,最終使企業員工技能水平整體提高、企業獲得快速發展。
關鍵詞:校企合作 拓展培訓 緊缺技能人才
一、企業快速發展需要技師學院有所作為
荊州市地處湖北長江經濟帶開發的中段、江漢平原的腹地——“湖北之腰”。 荊州不振興,湖北“腰桿”不硬,難以實現快速發展。實施“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工作重點就是大力推進工業壯腰、技能壯腰工程,同時著力提升軟實力。荊州市的城市建設定位在江漢平原中心城市和西南中心城市,是長江中游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是“兩湖(湖南、湖北)平原”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集散地。工業企業以生產輕紡產品、汽車零部件、機械加工制造和制冷設備產品、化工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等為主,絕大部分為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的范疇,產業發展前景良好。
但是,荊州市的很多企業高技能人才嚴重不足,人才流失現象也比較嚴重,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成為制約企業快速發展的瓶頸。荊州技師學院針對這一現狀,積極拓展社會培訓功能,服務企業發展需要,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高技能人力資源。
面對企業發展的困境與人才供需矛盾,企業迫切需要優質的職業教育機構提供培訓支持。作為荊州市品牌職業院校,學院理所當然應為地方企業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為荊州經濟建設做出積極貢獻,在荊州市職業教育界起到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
二、校企合作制訂培訓方案,針對性強,培訓效果好
1.根據企業工作需要設計培訓方案
學院安排骨干教師到企業實地調研,與企業工程師、員工交流,了解員工的技術狀況及崗位能力提升方向。教師根據考察情況,擬定培訓方案,傾聽企業反饋。企業工程師提出修改意見,完善細節,反復溝通多次,達成最終培訓方案,最終由企業負責人審定。
學院培訓中心與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建立了適時溝通的機制,發揮規劃、聯絡、協調能力。學院分批選派教師深入企業生產和管理一線,更新知識與觀念,獲得生產技術第一手資料,保持與市場同步。
2.精心組織培訓工作,扎實完成典型任務
(1)配置先進設備設施,在生產環境下培訓。通過國家示范校和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項目建設,學院的硬件設施再上一個新臺階,規模與性能達到了市場同期水準。如數控加工體驗中心、汽車維修體驗中心等實習場所均以生產性環境再現,無縫對接企業生產需要。教師在企業現場和學院實習車間展開培訓,讓員工有更多機會接觸和體驗新設備,學習新工藝。具體培訓過程中,根據專業特點設置典型任務作為培訓切入點,通過企業專家訪談論證和企業崗位發展調研將國家職業標準中崗位技能關鍵點與培訓過程有機銜接,讓受訓人員通過項目教學、學做結合、邊講邊做等方式進行學習和工作,不斷提升崗位能力。
以項目教學過程中典型工作任務為教學載體,以崗位技能標準與實際工作場景為學習載體,包括國家職業標準等級規定的全部內涵。同時,新建了與課程相匹配的教學體驗中心3個,加入配套教材及教輔資料37件,形成了從企業調研—培養方案開發—課程開發—實施效果評價的培訓路徑,受到企業高度評價。
(2)利用仿真資源教學,培訓效果事半功倍。學院與企業深度合作,共建了數控加工、汽車維修、電子技術等實訓基地,即員工前期通過電腦模擬操作環境,開展產品試驗仿真加工,待熟悉操作和工藝模擬正確后,再上機床實際操作,這大大節約時間并提升實踐效能。同時,通過電腦模擬,讓員工高效運用不同操作系統,觸類旁通。
酒店管理、金融等服務類專業,教師則注重案例講授與創設情景模擬教學。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真正做到了突出實效實用,受到學員的好評。
學院老師與企業專家通力協作,共同開發《模具鉗工技能實訓》等20余部校本教材,《網頁設計與制作》等16種試題庫,《數控編程與操作》等6門課件,同時以 “荊州市汽車駕駛員培訓學院”(荊州技師學院汽駕分校)為依托,為社會提供汽車駕駛員培訓、技術咨詢與服務等,共計19153人次培訓,實現為荊州“技能壯腰”做貢獻的辦學宗旨。
(3)配置“雙師型”教師,培訓與生產無縫對接。社會培訓與學歷教育區別較大,培訓對象是以生產為主,所以在教師配置方面選擇了理論知識扎實、操作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擔任培訓工作。老師們采用項目化教學方式、結果分析評價方式展開培訓工作,骨干教師談小菊、周曉鳴、雷振國、湖北省優秀實習指導教師周正國、胡新華、明星教師李銀濤、唐宗清在培訓過程中如同文藝明星,一出場就得到企業的廣泛認同,達到社會培訓的最終目的,同時也向社會傳達了學院的社會培訓實力。
3.制定培訓—考核—競賽三大環節,提高培訓質量
(1)培訓—考核—競賽三大環節環環相扣,融合滲透。具體培訓中,總結了培訓—考核—競賽三大環節的邏輯關系,三者之間相互依托,融合滲透,共同促進。突出培訓工作培訓與考核競賽相結合,注重實效,將深奧知識淺顯化、理論概念通俗化、操作程序具體化。通過檢測結果評價培訓過程,從而不斷改進教學方式,確保培訓質量。
企業職工和社會從業人員培訓工作不同于常規教學。人員成分較復雜,年齡結構、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參差不齊。面對如此復雜的人力資源群體,要求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結合企業的生產要求、員工的特點,因材施教、形象生動、深入淺出。
要達到培訓目標,需采用多種培訓方式。通過現場教學帶出理論問題。然后將培訓地點轉移到教室,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解決疑難問題,再把教學地點轉移到實踐現場(“做中教”)。整個過程圍繞教學目標,每做一個課題就是一場考試,也是對教學質量的檢測。
(2)合理運用培訓成果,實現過程與結果的統一。考試結果將作為員工晉級、年終考核的依據,并和年終獎掛鉤。對于考試成績(理論和實際操作考試綜合成績)優秀的員工給予獎勵,最后一名會被淘汰。結業考試對員工產生壓力,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考試結束之后,還要針對員工考試試卷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找出培訓成功之處,加以發揚傳承。員工沒有考好的地方要認真分析原因,真正發現不足,制訂新的方案,融入下一輪的培訓過程中,以提高培訓質量。
三、社會培訓的成果
一是滿足了企業對緊缺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社會效益好。近三年來,學院年培訓高技能人才5500人以上,為荊州市 “技能壯腰”做出貢獻。二是提高了學院教師的培訓水平。社會培訓需要教師刻苦學習、精心備課、認真施教。這是對培訓教師的考驗。通過拓展社會培訓,學校教師的綜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為師資隊伍建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三是豐富了學院辦學內涵。如今,高技能人才的搖籃,荊楚職教一顆明珠,技能文化底蘊等等關鍵詞總是自然而然與荊州技師學院如影相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荊州日報》等多種媒體對學院的社會培訓進行了特別報道。學院因為培訓成功而擁有廣泛的社會認同感和美譽度。
四、小結
1.社會培訓有更大空間需要探索
社會培訓空間無窮無盡,是終身培訓,需要不斷探索,研究社會培訓體系,豐富培訓內容,規范培訓行為,滿足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
2.培訓質量是拓展服務功能的基礎
社會培訓的成敗在于培訓質量。研究社會培訓的規律、方法、技巧,實施過程中,聯系生產實際,圍繞企業真實需要展開培訓,無疑一舉三得——企業得到了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支撐,培訓師水平提升,學院的社會服務功能更加強大。
(作者單位:李貞權,荊州技師學院;
趙桂榮,荊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