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 400715)
?
中學政治核心素養內涵及培養路徑
張露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 400715)
摘要: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思想(品德)政治課程的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等等獲得的關于該學科的重要觀念、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包含了最底層的“雙基”指向;中間層的“問題解決”指向;最上層的“學科思維”指向等三個層面。深化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內容研究、教師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完善課程與教學評價等是中學政治核心素養培養有效路徑。
關鍵詞:核心素養;中學政治核心素養;培養路徑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與《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相互銜接,緊密結合,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是長期以來指導我國中學課程改革的關鍵。2014年3月,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意見》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并將其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
(一)核心素養內涵。2002年3月,歐盟在發布的第一份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Key Competencies”這一概念代替原有的“New Basic Skills”概念,并對“核心素養”做了規范性表述:“核心素養代表了一系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集合,它們是可遷移的、多功能的,這些素養是每個人發展自我、融入社會及勝任工作所必需的;在完成義務教育時這些素養應得以具備,并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1]與此同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也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結構模型。可見國際社會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都著眼于發展自我與推動社會的能力。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意見》的文件中指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二)中學政治核心素養。中學政治核心素養的形成建立在政治素養的基礎上,中學生政治素養是指中學生的政治立場、觀念和行為方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中學生的政治知識儲備量、政治信念和政治行為方式。[2]在談論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之前還要認清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在核心素養導向下,課程標準的研制、內容的選擇以及課程的設計、實施和評價都要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核心素養也必須融入學科課程才能有實際效用。
至此,可將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界定為學生通過學習思想(品德)政治課程的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等等獲得的關于該學科的重要觀念、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它包含了三個逐步深化的層面:第一,“雙基”指向的學生所習得的學科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第二,學生通過學習知識形成的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第三,通過對基本知識與技能以及問題解決方法的掌握所形成的用該學科特定的思維指向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深化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內容研究。1997年以來,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歐盟(EU)等國際組織先后開展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受其影響,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芬蘭、日本、新加坡等也明確其核心素養具體內容并根據國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核心素養框架體系。[3]從2014年開始,我國也逐步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并將其作為實現我國現階段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終極目標的風向標。由于我國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剛剛起步,各方面成果還有待完善,因此,對核心素養是什么?包含哪些內容?如何培養?等問題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內容體系。核心素養框架體系的構建應是自下而上的過程,只有先明確各階段、各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才能搭建起整個核心素養的體系框架。
(二)教師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核心素養指導、引領、輻射學科課程教學,彰顯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使之自覺為人的終身發展服務,“教學”升華為“教育”[4]。通過教學方式的變革實現新課程的功能成為踐行新課改的主要手段。教學作為教師實施教育的主要手段,也需要有實質的革新,而教學無論怎樣改革,最終落腳點還是要歸于教育中來,這是教學的實質所在,可以說教學不是為了教學而教學,而是為了教育而教學,即為“育”而非為“學”。這就要求教學不能單純的進行知識教學,而是要將知識教學上升到更高的情感與實踐層面,以有利于學生有效實現由內而外的轉化。觀念引領實踐,因此,教師實現“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觀念的更新是準確把握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只有在此基礎上了解政治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以及培養方式等,才能準確把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內容、方式方法等問題。
(三)確立以學生素養培育為本的教學觀。核心素養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未來融入社會、發展社會的能力,是教育由培養“工具人”向“理性人”的轉變。這樣,教育就更多的關注到學生的發展,關注到其本身對學生所發揮的效用。這種轉變反應在教學上就是教學要更多的指向學生,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將以學生為本落實到課堂中就是要實現教學方式的變革,如當下盛行的以探究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實現其思維方式的轉變,最終達到使學生實現有效自我管理目標;此外還有以情景教學引領學生由理論走向實踐,使學生更好地學會該學科知識,掌握學習該學科的方法,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些教學方式都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是充分體現人的主體地位的教學。
(四)革新課程與教學評價標準。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課程評價的新理念。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此次課改的評價理念深刻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這種基本價值取向有著不容否定的正確性。但核心素養的提出又不得不讓我們對課程與教學的評價標準重新進行審視。核心素養注重對個體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以其為導向,課程與教學的評價標準應以此為標準,從不同層面對學生進行評價。這種評價理應是對個體內在精神與顯行為的同樣關照,并引導個體內在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原來意義上外在模式化的評價指標。
參考文獻
[1]裴新寧,劉新陽.為21世紀重建教育——歐盟“核心素養”框架的確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89-102.
[2]楊琳莎.社會轉型時期中學生政治素養研究[D].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09.
[3]褚宏啟,張詠,田一.我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及其培育[J].中小學管理,2015(09):4-7.
[4]本刊編輯部.核心素養:重構未來教育圖景[J].人民教育,2015 (07):1.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2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