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杰(吉首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
民族地區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鄭惠杰
(吉首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摘要:民族地區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當前還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共青團干部隊伍建設滯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等。本文提出建立共青團員理想信念教育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強共青團隊伍建設力度等策略推動民族地區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黨和政府賦予高校共青團的重要使命,特別是在民族地區高校,共青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當前民族地區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如何改進和加強是高校共青團需要關注和解決的難題。
(一)民族高校部分共青團員缺乏理想信念。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高校部分共青團員受到各種思潮影響,理想信念缺乏,價值觀扭曲,缺乏社會責任感,部分團員沒有奮斗方向,渾渾噩噩。相當一部分團員重物質、輕修養,重利益、輕道德,過多的考慮眼前利益和回報,缺乏奉獻精神和長遠眼光,缺乏對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感。
(二)民族地區高校共青團干部隊伍建設滯后。
首先,干部選拔不規范。調研發現,多數高校基層團委書記均有輔導員擔任,沒有專職團干部負責共青團工作,整個基層團總支戰斗力不高。其次,團干部待遇不高。各個高校基層團總支干部待遇低,工作壓力大,在職稱評定、提拔、學習交流機會都非常少。第三,高校基層團總支干部素質有待提升。多數共青團干部由年輕輔導員兼任,干勁足,但是理論知識和經驗比較缺乏,難以應對復雜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三)民族地區高校共青團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目前,共青團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過度追求場面熱鬧,注重宣傳報道,不注重內涵建設,大學生對于這些活動缺乏興趣,很多都是被迫參加,應付了事,沒有達到教育效果。
(四)民族地區高校缺乏對相關資源的整合。
當前,高校共青團在開展相關工作過程中缺乏和基層學院和其他部門的溝通,缺乏相應支持,單打獨斗,組織的活動和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難以形成全員育人的合力。缺乏校外資源的利用,在各類校外實習基地、社會企業等的整合力度不夠。
(一)建立共青團員理想信念教育長效機制。
要發揮共青團優勢,建立長效教育機制,在廣大團員青年中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通過網絡、微信公眾平臺、宣傳欄、主題班會、團日活動等來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結合起來,把愛祖國與奉獻結合起來,把個人夢想和中國夢結合起來,切實增強團員的大局意識和國家意識。
(二)進一步加強共青團隊伍建設力度。
1.重視高校共青團干部的理論研究工作。首先,積極爭取學校支持,在經費支持、政策保障方面予以傾斜,其次,通過校內團隊合作、外出交流、自身提高等不斷提升共青團干部的研究能力。第三,加大對共青團干部科研能力的考核和激勵制度。2.加強高校共青團的理論知識更新。首先,要加強通識知識的學習,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科學技術等知識。其次,要加強黨團知識的學習,要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修養和水平。3.重視高校共青團干部能力的培訓。要加強高校共青團綜合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訓,重視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活動策劃組織能力的培訓和提升。4.完善共青團干部管理考核制度。制定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細則,按照嚴格考核、嚴格管理、嚴格問責來提升共青團工作效率。
(三)建立健全民族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首先,建立民族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體系。確立共青團工作目標,按照大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和差異進行差異化教育和引導。其次,加大教育內容的創新。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共青團自身優勢,大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豐富的教育內容來吸引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通過紅色記憶傳承、革命歷史紀念、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加強教育內容的內涵化建設。第三,重視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通過解決大學生的情感困惑、學習困擾、理想信念迷茫等實際問題來推動大學生思想問題的解決和提升。
(四)整合相關教育資源提升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廣泛聯系社會資源參與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依靠社會資源來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效性。其次,通過社會實踐提升學生思想素質。在社會實際生活中,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在實踐中通過自身認知的改變來提升自我。激發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大學生努力奮斗、奉獻社會的熱情。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R].(中發[20014]16號)
[2]王蕊.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06.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173-01
作者簡介:鄭惠杰(1984-),男,山西翼城人,吉首大學外國語學院輔導員,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