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麗
摘 要: 農村初中學生對政治學科缺乏學習興趣,很多學生只重視應試能力而忽略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品德能力,嚴重影響學科素養的全面提高。為改變這一現狀,本文從三個方面談談策略:從培養興趣入手;重視學習方法的養成;開展探究學習和實踐活動。
關鍵詞: 農村初中 政治學科素養 以人為本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僅是知識的建構者,而且是學科能力的自我培養者、建構者。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教與學的整個活動,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
農村初中學生對政治學科缺乏學習興趣是一種普遍現象,缺乏學習興趣是一種被動的學習,很多學生只重視應試能力而忽略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品德能力,嚴重影響學科素養的全面提高。
他們的應試能力如何呢?隨著中考改革的不斷深入,材料分析題在政治課考試中,幾乎占據了半匹江山,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縱觀近幾年農村初中中考思品課成績,失分點大多在材料分析題。材料分析題大多選取的是重大時事新聞,要求學生依據材料,結合相關知識點,展開分析。由于農村初中生本身把握的信息量就不夠,面對材料分析題不知道從何處下筆,不難理解。由此可以看出農村初中生在思維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對農村學生品德能力的培養應該說大部分是成功的,但不乏個別少數學生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正確,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下而導致明辨是非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差的現象。
一、從培養興趣入手
政治興趣往往受學生思維能力水平、政治學習內容和教師的水平三個因素的影響。
教師可以著手改善的是選擇教學內容和提升教學水平方面。在內容選擇上,應該遵循理論聯系實際這個原則,也就是說越貼近學生實際的越好,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意愿參與,并且對學生有實際指導意義。
在教師水平的提升方面:1.運用新穎恰當的導入,激發學習興趣。政治教學運用新穎恰當的導入,克服學生的厭學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將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如故事誘導法。通過講徐洪剛的故事,引出了人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無私奉獻精神。活動導入法。在教學憲法與普通法律的關系時,將學生分成不同的角色,分別代表不同的法律表述自己的“職責”。2.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可以廣泛采用情景教學法,討論、辯論、問答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參與其中,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同時使課堂氣氛活躍,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二、重視學習方法的養成
政治課的學習方法主要是通過養成良好的習慣達成的。作為能力培養的主體,學生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科能力和素養。如養成一些習慣:
1.聽課習慣:聽、讀、想、記、講。
聽,就是認真聽老師的講解分析,聽同學的發言、爭論、辯論、質疑等。讀,包括粗讀和精讀,粗讀是快速把握課文結構、分析思路,找出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精讀是細讀重點段落,把握其中的標點符號、關聯詞、關鍵詞等,劃層次,找中心;把握原理的論述方式、論證方法,是歸納還是演繹,是怎么分析的,又怎么綜合的。想,即思考。在聽、讀的過程中,認真思考,并有意識地聯想。記,即用好“筆記本”和“錯題本”。記老師、同學講的,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記受他人啟發而產生的思想火花,記自己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講,就是積極發言、質疑。
如果平時每一節課都這么做了,課堂的思維含量就很大了,政治學科的能力和素質就得到了有效地培養和提高。這比課堂利用不充分,課外大量做題的效果要好得多。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有心、有情感,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就能把政治課學好、考好。
2.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有“用”的意識和習慣,看到身邊的經濟現象、政治現象、社會現象、人際人事關系,要有意識地、自覺地用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的思想和方法觀察和思考。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習慣,有了這個習慣,高考受益,終生都將受益無窮。
3.科學的訓練習慣。
有些同學平時做作業和測驗抱無所謂的態度,漫不經心,思考不深,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不好,但他覺得無所謂,因為那不是自己的真實水平。但到了大的考試,如期中期末考試時,他很當回事,全身心投入,思考過多過細,往往把問題想復雜了,自然做錯的多,或者反復思考后把第一遍做對的又改錯了,分數不高。究其原因,還是平時沒有養成嚴謹、認真的習慣和考試態度、考試風格。
應當把平時當考時,把考時當平時,熟題生做,生題熟做,訓練良好的思維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4.歸納總結,構建知識樹的習慣。
平時注意歸納整理知識網絡,組織知識專題,總結思維方法和解題技巧,發現思維規律和解題規律。更重要的是將教材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并恰當呈現出來,這恰恰是中高考命題人特別看重的。
三、開展探究學習和實踐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多提一些發散型問題,讓學生探究。講授“科學技術在綜合國力中的重要性”時,通過我國神舟五號的成功發射及在科技上與美、俄等國家的差距,要求學生談談體會。結果學生紛紛發表見解,從經濟、政治、歷史等各種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絕大多數初三學生能從正反兩面考慮問題,培養了發散性思維。發散思維是一種新的能力,它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加強訓練,才能熟練地掌握并運用。
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學生利用課余、節假日時間走近社會,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把政治課的所學與社會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如傳遞市博物館、規劃館展覽信息,請家長帶學生參觀學習;聯系市志愿者協會,給學生創造一些實踐機會;也可以提醒學生積極參與常州市每月舉行的“常州公開課”等。通過這些活動讓課堂教學內容生動起來,體現其實用性,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學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