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詠梅
摘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凝聚著民族的智慧,在文學史上,卷帙浩繁的古詩詞之所以能源遠流長,并成為經典,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古詩詞有著深刻的主題、優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語言。人們能在誦讀古詩詞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聆聽先人的教誨,讓心靈受到啟迪和熏陶。小學生是母語學習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心靈成長的關鍵期,古詩詞精妙的表達及唯美的意境能讓學生的心靈徜徉在美感的氛圍里,進而讓身心獲得審美陶醉,并使情感融入其中,從而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14-02
1.誦讀經典古詩詞對提升小學生人文素養的意義
1.1任何一個國家,假如摒棄了優良的文化傳統,去學習別的國家文化,那無疑是忘本,難免重蹈"邯鄲學步"覆轍。只有本著"揚棄"的原則,站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遵循全人類都能夠理解并接受的行為準則,兼容并蓄、海納百川,在發展文化的同時,還保持著本民族特有的、別具一格的文化傳統,才能使本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發揚光大。
1.2誦讀經典古詩詞并不意味著"復古"、"后退"。以包括經典古詩詞在內的國學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一個人在他兒童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遠的智慧和優秀的人格的基礎;成為他一生去不斷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許多文學大師,如曹雪芹、王國維等,就是小時候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從小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1.3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經歷過"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之后,中華文化的傳承已經出現了斷層,國學在當今中國,卻常常遭遇冷落,處于尷尬的境地,有被社會邊緣化的危險。毋庸置疑,當代人的國學底蘊已不如上輩人深厚,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再去讀諸如"四書五經"之類的國學經典,許多人甚至連國學經典是什么都說不清楚,更談不上能讀懂這些國學經典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有緊迫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及時補救。從小讓孩子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陶冶他們的情操和審美情趣,春風化雨般,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思想,提高其品質素養與文化修養,顯得尤為重要。
2.誦讀經典古詩詞會對小學生的影響
2.1有助于小學生形成"真、善、美""平等、自由、正義"等極具人文價值的觀念。比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不能簡單理解為孝弟為仁本或克己復禮為仁,不是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盲目義氣,更不是形式上的繁縟禮節。我們可以整合為充滿博愛精神的"仁"、基于正義原則的"義"、突出平等尊重的"禮"、堅守善良本性的"智"以及胸懷真誠之心的"信"①。經典古詩詞是古代圣賢思想、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所具有的文學價值以能它所包蘊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這些傳統文化概念中的正面的人文價值是我們民族文化中不可放棄的精髓,能使我們以健康的心態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變遷。誦讀它,可以修養身心,增加智慧,開啟成功之門;誦讀它,可以讓人懂得認識美、領略美、欣賞美、享受快樂人生。"腹有詩書氣自華"。開展經典誦讀,有利于使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專家認為,"道德"、"品性"、"氣質"等重要價格素養,很難"教"成,靠的是"陶冶"、"熏習"或"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經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讓學生熟誦于口,濡染于心,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品性和修養,比單純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兒童在誦讀經典的同時,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圣人的言行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接受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學會做人的道理,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養。正是"讀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2.2誦讀經典古詩詞有利于小學生記憶力加強,注意力集中,提高理解、想象能力。長期實踐表明,誦讀經典古詩詞可以讓兒童在記憶的廣度和深度方面獲得顯著提高。而孩子在課堂上的是否能集中注意力,能否持久維持,是決定孩子學習效率,影響成績的重要因素。童年則是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利用這一寶貴的時期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反復誦讀,是訓練學生集中注意力最為有效的手段。如果在其記憶力正發展的時候加以訓練,其記憶能力會達到較高的程度。注意力提高了,也會相應地促進理解能力的提高。如諾貝額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在上初中的時候,利用兩個暑假熟背《孟子》,當時誦讀可謂是不求甚解,但是數年后,楊振寧不無感慨地說:"每過十年,我對《孟子》都會有新的理解。"按認知心理學家的觀察:記憶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對提高,其想象力也比較豐富。
2.3誦讀經典古詩詞,可以增加學生的識字量,有助于提高小學生閱讀、寫作能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一個人儲備語言的最佳時期,讓小學生多讀、多背經典古詩詞,有利于小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語言,提高閱讀、表達、寫作能力,有效提高小學生綜合語文素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了又會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如學生認的字多起來了,就能提高初讀課文的效率;背誦能力增強了,就能很快地讀熟,背誦課文;與文本、教師、同學交流互動時,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談感受的時候常常會靈光閃現,語出驚人;寫作文時,常常引經據典、妙語連珠……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去誦讀經典,形成了良性循環。
2.4感悟詩人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在古詩中更多的是詩人對山水田園的描摹,這些詩作大多清新恬淡而又耐人尋味,詩人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溢于言表。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詩人運用白描的手法,隨心而作,信手拈來,勾畫了一幅悠然自得農家生活場景。又如楊萬里筆下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把沒有生命的東西寫得生氣勃勃,泉眼似乎在憐惜細流的柔弱,樹蔭仿佛在愛惜陽光下池水的恬靜,這相憐相愛,與蜻蜓小荷的相依相偎互相映襯,使自然界顯得如此和諧。孩子們在對這些詩文的解讀中,會深刻地體會到生活原來是如此美好,詩人盎然的生活情趣將會感染著每一個孩子發現生活中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壯麗與神奇,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
要落實詩詞人文教育需要相應的教學實踐來支撐。既要關照學生的生活認知,又要注重古典詩詞本身的特點,既要注重文學性,也要注重思想熏陶,既要采用有效教學策略,更要推行有效的學習方法。"教是為了不教",學生在教師培養下將方法轉化為技能,由技能獲得的成就感進而激發更深層面的追求,是教育者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