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富泉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當前職業學校在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下,重視知識傳授與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培養。語文教學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語文教師應主動擔負起人文精神培養的重任,因此轉變語文教學觀念,改革語文教學實踐,對于加強學生的人文教育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文教育;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36-01
1.前言
創造性與競爭性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這一社會特性要求學校培養的人才,不僅有知識,有能力,而且更應具備較高的人格素養,只有培養和造就大批能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能夠經受困難與挫折考驗、人格健全的高素質人才,學校的教育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其是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教育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其中后天的學習教育影響最大,特別是對于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青春期,正是確定自我意識與自我角色形成的年齡階段,這時期的學生經常考慮自己到底是什么樣一個人,他們會從別人對他的態度中,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自己,因此職業學校逐漸重視學生人格塑造是職業學校面向未來社會所做出的必然選擇。語文學科作為一門融人文性與工具性于一體的基礎教育科目理所當然成為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課程之一。
2.人文教育的內涵及職業學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現狀分析
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指出:"假如要形成一個人,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的確,教書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使命是"育人"。教育一旦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靈魂或人的精神,嚴格說來就不成其為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重要本質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
所謂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的生存狀態、意識形態也隨之發生巨大轉變,加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想的盛行,教育也不免陷入諸入此類的怪圈,造成人文教育的缺失。就職業學校而言,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如下表現:所制定的各類專業的培養目標,多以知識傳授與技能、能力的培養為主,忽視了人文教育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人文教育所設置的人文學科、學時和教學內容嚴重不足;就教學的模式而論,偏重智力教育,重視傳統的記憶、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對人的情感、態度、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重視學科知識的系統性、理論性,重視知識的傳授,而比較忽視學生個性的發展,等等。
3.人文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內容和途徑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學把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作為重要目標。人文精神的培養,是當前社會所需,學生發展所需,語文教學應主動擔負起人文精神培養的重任。
3.1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搭建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的橋梁。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基礎差、底子薄,理論知識相對薄弱,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而大多數的教師對他們也存有不少偏見,致使渴望被尊重、被理解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導致產生"挫敗感",導致學習自信心的喪失,更談不上個性的發展了。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摒棄原有的偏見,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比如頭腦靈活、表現力強;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操作能力強;具有創新性,等等。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搭建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的橋梁,營造良好的、寬松的課堂氛圍,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能動性,促進個性發展。
3.2加強創新的授課方式,增進師生交流。傳統的授課方式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出題、學生考試,這種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人為制造師生的不平等地位,學生在課堂上畏手畏腳,害怕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也就聽不到學生最直接的心聲,更談不上通過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了,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創新教學方式,一方面老師要放下架子,親切自然、平等商量地與學生交流;另一方面在授課方式上要由"填鴨式"向"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式"轉變,在課前要做好學生思想調查,了解學生對課程的真實需求,在課后要做好課程總結,聽取學生的聽課感受,逐漸改進完善自己的課程設計,必要時可以以"角色互換"的體驗課形式增強師生之間的互相了解。
3.3從課本本身出發,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職業學校的語文教材雖然不盡相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素材非常豐富。不僅有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文章、可歌可泣的偉人故事、英雄事跡,也有抒情散文、詩歌等,這些文章的寓意不但包含有是與非、惡與善的判斷標準,更有做人的準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文章中的這些寓意進行深層次挖掘并提煉。因此職業學校老師在語文課程設計時不但要設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還應該設立德育目標,并且應該將其放到與知識、能力目標同等重要的位置,要使學生通過學習優秀文章,不但提升語文素養,還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獲得自身的發展與生命質量的提高。
3.4積極開展課外活動,促進學生認識自我。僅依靠書本上的文章達到對學生人格塑造教育的目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輔以適當的課外活動,可以說通過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健康人格教育是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設計課外活動時,要考慮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由于職業學校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個人素質已基本達到成人水平,因此在選擇活動類型是要有針對性,盡可能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一般可以選擇舉辦名篇名著讀書體會交流會、辯論賽、演講比賽等,這些活動由于活動形式不呆板,很能收受到學生的歡迎,通過這些活動一方面加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通過教師從中引導,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通過在活動中展現或者挖掘自身優勢,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并通過一段時間的自我提升,逐漸認識自我。
3.5為學生營造審美情境,善用人格感化。要注意創設情景,以情動人。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篇章,都是作者深厚感情的產物。只有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景,才能使學生進入角色,引起共鳴。通過情感的共鳴、認同,達到提高學生人格水平的目的。創設情景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是聲情并茂的朗讀、表演,也可以是生動形象、引人入勝的圖片展覽;可以是背景材料,作者經歷的適當介紹,也可以是教師飽含激情的暢講。總之,要從實際出發,并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恰當選擇,靈活運用。一旦學生進入情境,人格滲透就容易實現了。比如在教《沁園春長沙》(中等職業教材基礎模塊下冊)一文時,我先用多媒體展示北方秋天的壯麗景色,再播放配樂朗誦。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無不被壯麗的祖國山河美景所陶醉;被毛澤東主席那寬廣的胸懷、樂觀的情緒、偉大的抱負所折服;被詩詞中那慷慨激昂的氣勢所震撼。正是在這種情景之中,學生獲得了充分的情感體驗,人格境界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朱艷.淺談高職高專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特征[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S1)
[2]陶曉艷.論高職高專語文教學中的人格教育[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3]周暉. 高職高專語文教學中關于加強學生人格教育的探討[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