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蕾
摘要: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續,是鞏固課堂教學、提高學生成績的教學手段之一,是教師自我檢查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作業同時也是減輕學生負擔的關鍵關鍵環節之一,但過多、過難的作業成為學生厭學的罪魁禍首。作業的少而精值得每個老師認真思考。本文從多方面闡述在生物作業課中如何做到有效激勵,同時也為作業減負提供一個明晰的思路。
關鍵詞:有效激勵;生物作業課;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287-01
眾所周知,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續,是鞏固課堂教學、提高學生成績的教學手段之一,是教師自我檢查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但過多、過難的作業成為學生厭學的罪魁禍首。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作業時間中得到最好的效果,每個老師都應認真思考,尤其是作業有效激勵的研究。
1.影響作業有效性的因素
過去中小學生應付作業、盲目作業、抄襲作業等問題比較突出。究其原因,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未能獲得獨立作業的愉悅感與成就感。
1.1作業的"度"和"時"與學生的學習實情不吻合。"度",即作業的量度、精度、難度。"時",即要求匹配上課的內容,適時布置相應的作業。"度"的把握在于教師根據教材和指導綱要對教學目標的認識和根據任教學生學情,對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的認識。學生的接受能力認知水平不同,他們對作業就有不同的可接受量度和可接受難度。教師布置過量、過難、重復的作業,將會浪費學生大量時間,超越學生可接受度。他們感覺作業無樂趣,沒有成就感,久而久之就會心生厭倦。
1.2作業的方法指導缺乏,學習習慣養成欠佳。有的老師不重視作業方法指導和學生作業習慣培養。許多學生對于老師布置作業,時常埋頭做作業,出錯率大,返工率高。有的學生做作業不專心,邊做邊看電視,造成作業完成質量不高,思維能力訓練不到位。老師應指導學生先去認真閱讀課本,真正了解、理解或掌握有關知識后再做作業,以提高作業正確率。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專心做作業,不能講空話、吃零食、聽音樂……消磨時間。
2.作業有效激勵的措施
2.1作業形式要有多樣性。作業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其綜合運用的能力。
常見的生物作業有:應用性作業、操作性作業、反思性作業、閱讀性作業和調研性作業。應用性作業,即在學完某個知識點后,布置一些直接應用于生活的題目,這樣既使學生有興趣,又讓學生感受學科的價值。操作性作業,即有效地把學到的書本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家庭作業的完成要在生活操作中來完成,這樣能更加吸引學生的興趣。反思性作業,即可以每周讓學生寫一篇生物周記,可以寫上課感受,作業錯誤反思,知識網絡構建,解題方法歸納等等。閱讀性作業,即許多生物學家的故事對中學生理解學科知識有一定的幫助。布置一些閱讀作業,讓學生閱讀生物學家的傳記,感受其科學研究的精神與毅力。調研性作業,即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用研究的眼光來分析調查所得的資料,再運用多種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請調查某種人類遺傳病的遺傳方式和發病率,并提出預防建議。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的生物問題,可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
根據作業完成形式還可分為個人作業、小組作業和親子作業。個人作業,即自己獨立完成的作業。這種作業形式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小組作業,基礎差的學生可在組員幫助下完成作業,解決他們無從下手的問題;基礎好的學生在幫助別人時,不僅能鞏固所學知識,也能體會助人的快樂。這種作業形式可以促進學生在團結合作中發展知識和能力。親子作業,即父母和孩子一起完成的作業。
根據作業交流形式可分為書面作業、口頭作業、多媒體作業和特色作業。書面作業,即以作業本或練習卷的形式上交的作業。口頭作業,即以當眾朗誦、背誦或講解的形式呈現的作業。多媒體作業,即同學們利用周末用多媒體完成,并在課堂上通過課件、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交流的作業。
2.2作業結構要有層次性。教師布置作業要尊重個性差異,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分層作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愉悅的心理體驗,是激發學生樂于學習的關鍵。學生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的作業才是有價值的作業,才能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建立多層次的作業結構,把握好難易度,充分體現作業的分層性。每一次的作業可以分為必做題與選做題兩部分,必做題均為基礎題,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完成,選做題部分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充分體現學生完成作業的自主性。
2.3作業來源要有廣泛性。作業的生成和布置不能總是老師唱主角,學生和家長也可參與其中。
教師供題,家長擇題。教師布置兩套有差異性的作業,讓家長根據學生在家完成作業的表現選擇一套完成。學生表現好,家長可選擇量少的那套作業作為激勵。這樣能讓家長關注學生作業,參與學生作業監督,有利于學生作業完成質量的提高。
學生供題,教師擇題。教師事先通知學生尋找或自己創作某個單元或知識點的作業,待上交后再選擇典型題目大家來做。
學生自主生成和布置作業。成立學生自主布置作業委員會,由班級生物尖子生組成。商定某個單元或知識點的作業,教師適時指導,注意把控作業的難易度。可以在課堂內互編一兩題,馬上反饋,也可以是事先編好,相互交換回家做。
2.4作業批改要有有效性。作業批改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也是獲得反饋信息,及時調控教學的先決條件。有效的作業評價,可以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2.4.1批改形式要多樣。作業批改可以采取多樣的形式進行,如:教師全批、教師面批、學生自改、學生互改等。各種批改方式都各有好處。作業面批面改可以使教師準確了解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針對其個體差異,有目的地給予輔導。作業面批面改還可以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掃除學生思想障礙,激發求知欲。教師對作業采用"包辦式"的全批全改,不僅會消耗教師鉆研教材和學生的時間,而且會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批改只重結果而忽視過程。教師可適當采用讓學生"自改"與"互改"相結合的方式。
2.4.2批改評語要真摯。評語在作業批改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賞識教育觀念下,老師們都明白鼓勵性評語對學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當然,鼓勵性評語過于平淡,學生會無視其存在,對作業結果就不大關心。教師精批細改時,除表揚學生的優點與進步外,應指出他們存在的問題。最好用簡短、真摯、富有激情的文字點撥學生,讓他們有所感悟。
2.4.3批改反饋要量化。教師采取一定的激勵機制來鼓勵學生完成作業。如建立作業的積分制:與同學們一起設立制度,根據作業完成質量給予相應的積分,每天同學們到小組長處登記積分,一周統計一次,達到一定積分的同學,可減免某些作業。為免做作業,同學們認真完成作業,作業質量明顯提高。
總之,要想提高中學生物作業的有效性,教師就必須更新教育理念,系統鉆研教材、研究學生,細化作業設計。教師不僅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研究作業布置的有效性和層次性,還要講究作業的趣味性,控制作業總量,力求做到作業量少而精。我希望有一天能聽到學生們說:"沒有作業的生物課真沒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