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云
摘 要:情境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小學數學學科。在數學情境中學是基于動腦和動手相結合的學習,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等因素都參與進來,與以動手為主的外部操作性參與結合,這主要是在情境中激發興趣,在操作中加深理解,在過程中提高思考能力和智力發展的質量。
關鍵詞:情境教學;課堂結構;小學數學
數學教學的基本規律表明:數學教學實質上是教師作為教學向導,引導學生去探究發現,把本來要教的東西變為學生主動探索的東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數學知識的建構和數學能力的發展最終要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才能獲得。
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一般來說,新知環節是一節課的重頭戲,旨在引導學生在新知探索中,能夠根據已知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并求解的過程。在新知環節中,教師要注重將導入環節中的情境激發出的急于學習的情感充分利用,并能夠靈活利用談話、演示等方法將數學“問題”及時“拋”給學生,創設一種活動情境,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帶著問題通過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方式去“做”數學,形成“樂于做數學”的情感。
根據學習內容與活動主體的不同,我們又可以將這一環境的情境創設劃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活動,以創設教師精講來帶動學生思維活動的情境為核心,主要適用于難度較大、較為抽象的知識,如分數的意義、正比例與反比例等。二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主體活動,創設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探究活動情境為關鍵,適用于難度中等且位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知識,如運算定律的歸納等。三是學生主導下的主體發現活動,以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發現知識的情境為主,適用于難度較小、操作性強的知識,如正方形的周長、三角形的穩定性等。
如“認識鐘表”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剛才通過對鐘面的觀察,我們已經認識了時針與分針,那么你會認讀時間嗎?
此時,教師舉起一個“時針指向8,分針指向12”的鐘面面向同學。
生1:老師,那是8點。
生2:不一定,有可能還是12點呢。
生3:我覺得是8點12分呢……
師:你們說出了這么多種答案,誰能告訴我你是怎么認讀時間的?
學生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有的說看時針,有的說看分針,還有的說看哪個都可以。
師:既然大家有這么多想法,為什么我們不動手驗證一下呢?請拿出昨天準備好的鐘表,小組內互相撥一撥時針和分針,你能發現什么呢?請小組討論。
組1匯報:不論我們怎么撥,分針走一圈的時候時針就會走一格。
組2匯報:當分針指向12的時候,時針都是指向一個數字的!
師拿出鐘表,說:好,那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你們的結論吧。
教師邊說邊撥動鐘表上的時針與分針,分針走得快,時針走得慢。分針走了一大圈,時針才走了一小格。分針指向12的時候,時針剛好指向一個數字。
師:那我們該怎樣認讀鐘面上的時間呢?
學生思考,舉手回答。
師:當分針指向12的時候,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這就是我們今天要重點學習的內容“認讀整時”。
師:那么,現在你會讀時間了嗎?請拿出你們的鐘表,同桌一個同學撥時間,另一個同學來讀時間。看看,誰讀得又快有準!
學生再次拿起手里的時鐘,投入到學習中……
這是一堂非常樸實的數學課,唯一的教具就是鐘表。教師并沒有刻板地教授知識,而是通過不斷地拋出問題,引發學生圍繞問題思考,“怎樣認讀時間”(導入生疑)—“撥一撥鐘表,你發現了什么?”(從自主探究入手)—“確定認讀方法”(師生互動,發現結論,體現合作)—“現在,你會讀了嗎?”(強化認知,深化能力)。這是典型的教師引導下的學生主體活動。教師通過創設有利于學生探究的活動,讓學生一步步通過自己的思考而實現了問題的解決。這樣的情境沒有色彩斑斕的圖片做支撐,也沒有逼真的動畫做演示,而是通過實實在在的教師與學生思維上的互動,將學生“動手做數學”的情感激發出來。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不斷地體驗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實現“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小學數學情境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思維的過程,這是華羅庚先生和希爾伯特最為強調的“過程性原則”,即通過日常現象、數學模型、問題情境、實境猜測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操作、想象、猜測和求證、解釋與運用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有師生之間思維的碰撞,產生數學智慧的火花,它讓學生經歷一個從“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實現“現實”到“數學”的數學化過程。
情境教學讓小學數學學習成為發現數學、研究數學、應用數學的過程,使復雜的空間結構與變化的數量關系通過直觀操作形式得到展示與領會,動手促進動腦,形象思維促進抽象思維,知識轉變為能力,使數學學習過程充滿情趣與智力挑戰,使數學學習如陳省身先生所言的“數學好玩”。
參考文獻:
賀桂紅.淺談啟發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