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娟
摘 要: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語教育,不僅是讓學生學得知識,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智慧和發展的精神力量,促進學生生命的成長,促使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教師需提高自身素養,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材料,通過不同形式把生命教育滲透到教學中。
關鍵詞: 高中英語教材 滲透 生命教育
一、引言
高中英語教材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興趣轉換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較強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難的意志,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和諧與健康向上的品格。”人們對教育的價值追求已從傳統的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向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及生命的成長轉變。生命教育,不僅體現對生命本身的關注,更重要的是體現對內在精神世界發展的關注,讓學生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體驗和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培養高尚的品德和樂觀向上的健康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然而,一些青少年在花一樣的年齡卻選擇墮落,把美好的時光浪費在網絡游戲中,白天曠課或上課睡覺,對他人漠不關心,自私自利,這種種讓人痛心疾首的現象和事件,關注和思考高中生的生命教育意義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面對這樣一個新形勢下的嚴峻考驗,作為有著多年教育經驗的英語教師,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契機,通過課堂活動滲透生命教育。通過對生命現象的體驗、理解、感悟,使學生明白人為什么活著、怎樣活,從而激發他們對生命的尊重、敬畏、珍愛,提高生命的境界。
二、生命教育的實質
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是針對西方青少年中吸毒、犯罪等不良現象提出的。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在加州創建“阿南達村”學校,首次開始實踐生命教育的思想,此后該思想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葉瀾認為“在一定意義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何謂生命教育?對學校一線老師來說,就是要使課堂充滿活力,使人受感動,使人內心變得善良、溫柔、細膩……就是要在課堂上把知識的學習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引導和教育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優化生命,激揚生命;就是要努力讓學生學會感動,學出意義,學有思想,學得快樂。生命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堅持不斷地滋潤,才能真正滲透到學生的內心,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三、在英語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英語學科的基本性質是知識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和實踐性的統一。人文性表明了英語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情感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教材是課程實施的載體和工具,依據教材挖掘生命教育因素是實施課堂生命教育的前提。“文以載道”,英語語言的學習與通過語言所傳達的人文內涵是密不可分的。語言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過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應當傳授知識,而且應當關注學生的情感,利用專業知識,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之際汲取情感素養的精華,從而形成美好的心靈品格。
英語教學中要想有效地滲透生命教育,教師應立足教材,反復琢磨課文內容,從實際出發,鉆研教材,合理運用教材。在英語教材中有很多很好的有關生命教育的素材。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一至選修六,這30個單元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容,覆蓋了新課程標準的所有話題。課文所涉及學校、家庭、網絡、自然保護、健康生活、交通安全等題材,有的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的是全人類所共同關心的話題。如果我們從這些話題中尋找生命教育的線索,那么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直接表達對生命價值的看法的模塊,如:Module4,Unit1,Women of Achievement,Unit2 Working the Land;有對社會、對他人感恩教育的模塊,如:Module3,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還有表現對自然及其他類生命的關注的模塊,如:Module2,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還有Module6,unit4 Global Warming和Uint5 Power of Nature。
1.挖掘教材內涵,喚醒生命意識。
德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編排合理,內容豐富、翔實,充滿了人文關懷與生命情趣,非常適宜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教師,首先要有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生命意識,然后利用語言優勢,通過教學這一主渠道,把中外文化和各民族人文精神,把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努力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覺不自覺地傳遞給學生,使學生逐漸形成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精神。如:Module3,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這一單元提到父親節和母親節,通過一系列卡通圖片展示每一個生命都來自于父母,來自于父母精心的呵護和一路的陪伴,所以要懂得感恩,學會理解并尊重父母和家人。
又如:在Module6,Uint5 Power of Nature教學時,在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后,可以讓學生觀看一則視頻短片。短片在凄涼的音樂背景下,呈現了許多動物在生存環境日益惡劣的情況下,紛紛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這個視頻對學生心靈上產生了很強的沖擊,喚醒他們保護人類和動植物們共同的家園——地球。地球的萬物都是有生命的,我們應該保護它們生存的環境,這同時就是在保護人類。
2.互動生成,領悟生命的意義。
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教與學的主體,是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他們充滿著智慧和生命的活力。課堂中的互動是師生、生生之間發生的外在和內在的相互作用,因此互動是點燃智慧、激發生命力的條件。教師要通過多元互動,主動創設有利于學生資助學校的英語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領會知識,形成對知識內涵的豐富認識和體驗。如進入高中的第一課Friendship,在Warming up這個環節的問卷調查中,讓學生體會何為友誼和一份真摯友誼的重要性,然后討論“What good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be?”,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一定的興趣,同時將與人為善、關愛自己、團結同學的思想滲透到學生們的腦中。又如:第一單元的主課文Annes Best Friend,想要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好的理解,課前要求學生對本文背景通過網上查閱相關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匯總,再派代表上臺交流,通過這一互動活動,學生們能較好地了解二戰期間猶太人的悲慘處境,就能較好地理解本文主人公安妮對自由美好的無限向往。
在Module6,Unit4 Global Warming主題課文課后討論教學環節,可以呈現一些很強視覺沖擊力的圖片,如:北極熊被困在即將融化的冰塊上,水鳥在被石油污染的海面上苦苦掙扎,上海未來將被海水淹沒,酸雨對植物和魚類的危害……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圖片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學生心靈的觸動和震撼,引發學生對“人與自然應如何相處”的思考,從而樹立“杜絕污染,保護環境,關愛地球,愛護家園”的社會責任感。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要通過創設具體的英語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主動思考,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大膽發表見解,通過師生的交流與合作,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相互分享,實現師生思維的碰撞、思想的交融、精神的熏染。
在Module4,Unit1 Women of achievement及Unit2 Working the land中,介紹了宋慶鈴,林巧稚,黑猩猩的研究者Jane Goodall,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榮平等偉大人物,他們或為了全體女性,或為了民族,或為了全人類,幾十年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克服各種困難,全身心投入到熱愛的事業中,最終為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從這些奮發向上,不畏困難和危險,勇往直前地追求為社會、為他人服務的大公無私的主人公身上,學生在他們精神的引領下和熏陶下,樹立積極向上、不斷開拓進取的生活態度。
3.學以致用,珍愛生命。
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有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生命教育內容不僅僅體現在教會學生如何認識生命、體會生活的樂趣、生命的意義,更應該讓學生能夠在生命面臨突發危險時,懂得如何保護自我、珍惜生命,也就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為人的自覺行為。教師應利用各種機會,為學生學以致用搭建舞臺,組織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活動,如:英語電子小報制作、義賣活動、幻燈片展示等,在各項活動中滲透生命教育,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在Module3,Unit2 Healthy eating中,教師可以在課文理解的基礎上,對關于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的主題開設討論環節。經過小組討論總結,學生更明確哪些食物為我們提供哪些營養,知道green food (綠色食品),vegetarians(素食主義者)所提倡的理念等。同時,針對學生常吃的垃圾食品,如:泡面、臘腸、真空包裝的雞翅等有害物質進行更直觀的呈現。經過這樣的討論,學生認識到飲食要科學、合理,才能擁有好身體,也才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日常飲食會更關注并踐行。
如:在Module5,Unit5 First Aid中,Warming up部分通過對drowning(溺水)、traffic accident(車禍)、burns(燒傷)、bleeding(流血)、cuts(割傷)、choking(窒息)等情景的引入,要求學生討論如下問題:
(1)What should we do for these accident?
(2)What kind of first aid you should give in these situations above?
對第一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很快總結出我們應該立馬打120電話,或立馬送去醫院,或在醫生到來之前實施必要的急救。接著引出第二個問題,如何實施具體有效的救助呢?在學生一番熱烈討論之后,有正確和不正確的救助方式,在老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掌握了常見的急救方法。為了更具有操作性,學生上臺動手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利用教材的設計把普及急救知識、語言技能、思想教育、實踐動手能力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更進一步的生命安全教育。
又如在Module1,Unit4 Earth Quake及Module6,Uint5 Power of Nature中,具體通過地震、山洪、颶風、火山、海嘯、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引入,組織學生討論各種不同災害發生前的具體異常現象特征,以及有哪些自救保護措施。再通過閱讀課文里面人物在各種災害面前成功脫險的經歷,教育學生在面對困難時,要有信心、有希望,保持鎮靜,利用自救知識,大家互相幫助,共同脫險。這樣,在整個教學單元中都貫穿生命教育,讓學生學會自救,自覺產生珍愛生命的意識。
又如在Module4,Unit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的學習中,讓學生懂得笑的藝術,以及學會調節和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積極面對挫折和壓力的生活藝術。
四、結語
經過這十多年的教學摸索,筆者認為挖掘生命教育素材,是一個教學相長、師生共進的過程。教師在材料搜集和組織過程中不斷地從不同渠道學習,從網絡、文字書籍、學生身上學到新的東西來彌補和充實自己。而學生則通過搜索材料和參與課堂的教學活動受益匪淺,不僅增長了生活知識,還強化了他們的生存意識,為他們形成科學的生命觀,進而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奠定了基礎。
總之,作為新時代的高中英語老師,在新課程下必須提高個人修養,在教學中要靈活地挖掘教材中可以滲透生命教育的文章,指導學生感受生命的偉大,觸摸人物的美好心靈,使學生的生命不斷地得到滋養,促進其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全。
參考文獻:
[1]蔡蓉英.在教學中滲透生命價值教育[J].教書育人:大學頻道,2005.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袁衛星.生命課——一個學生必修的課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4]周翠榮.感悟生命價值,樹立積極人生觀——高中英語教學中生命教育的滲透[J].試題與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