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敏
摘 要:中國畫作為中國一個具有強烈民族性的傳統繪畫,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也是一種基礎美術教育,一種公民素質教育,那么它就應該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做“園丁”,堅信每一位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潛質,關注每一位學生在美育中的體現和發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采取教學策略和手段,力爭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成功。
關鍵詞:美術教育;中國畫;面向全體學生
推動義務教育的平衡發展是近年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新目標,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讓孩子受到公平的義務教育”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從學科價值來說,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是一種基礎美術,也是一種公民素質教育,那么它就應該面向全體學生。
然而,“面向全體學生”是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作為美術教師,我們如何來實現中國畫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這一目標呢?
首先,教師必需深信每一位孩子都具備學習美術的潛能,并使學生能在他們差異潛質的基礎上取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在教學內容的抉擇上留意選擇那些孩子感興趣的、可以學會的美術常識和技能作為教學的根本內容。
《美術新課程標準》中的“面向全體學生”強調了義務教育階段美術教育的普及與強制性,其目的是為了實現基礎教育公平、均衡發展的新目標。“面向全體學生”其中一方面是指“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美術的權利”,為人師者要注意因材施教,兼顧班級上不同層次學生美術學習的需要使之可以各取所需,并能夠做到互為合作。針對像美術課這樣教授時間短、實踐活動時間長的學科,一般以2-4名同學為一小組圍坐在一起進行合作學習為佳。小學三年級孩子的認知進程由具體繪像向抽象繪畫過渡,心理活動由不隨意性向隨意性和自覺性發展,有很強的求知愿望,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團體意識開始形成。然而對于中國畫這一較為傳統而又枯燥的特殊畫種,孩子學習國畫能力水平較低,因而選擇相對不太復雜的內容組織教學,使學生易接受新知識并善于發問。在了解抽象的生宣紙特性時,教師在課堂上先讓學生從觀察開始,對比“生宣紙小紙人”與以往的兒童畫里的人物在著裝上的區別,帶動學生回顧學過的著色知識,引出教師另類的著色方法——將生宣紙直接放入彩色水中,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望。學生觀察老師示范,回答發現了什么?培養了學生觀察才能、語言表述才能。當學生對這種特有的紙產生濃厚的興趣時,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體驗,滿足了學生的體驗感。全體學生帶著這份興趣自主地參與到國畫基本知識的學習當中來。
其次,“面向全體”要求老師做“園丁”,而不是“伯樂”——多一些培養與灌溉,少一些鑒別與選拔。真正表現素質教育真諦的美術教育應該具備廣泛的適應性和容納力。
在美術教育中,老師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使每一個孩子的美術文化素養得到進步并使他們喜歡美術,這是美術教師的基本責任和任務。讓每一個學生在美術學習上體驗勝利、享受快樂,這是每一位美術老師在教學中所應關注得焦點和致力的目標。比如,在《中國畫之宣紙篇》中,新授環節中教師特別設計了信封里裝兩種不同紙質的紙,讓所有的學生在動手探索時發現其區別,從而自主地學習、思維并解決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改變學生傳統的思維學習方式,以達到培養學生擴散性思維的效果。此時小組合作學習,彼此之間交流信息是互愛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溝通的過程。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對不同紙質的區分、辨別,用語言把所理解的表述給組員聽。此時的學生消除了緊張心理,比較容易開口,且思維得到了擴展,建立起自我價值意識和信心。學生收獲了成功,保持了學習的激情,便會很容易接納一些枯燥乏味的中國傳統繪畫理論知識。接著學生將進一步體驗中國傳統繪畫所用到的生宣紙特有的性質,這時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發揮,同學之間的協助精神得到培養。通過共同作畫學生們能夠相互取長補短,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分享。
最后,關注每一位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的表現和發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采取教學策略和手段,力爭讓有差異的學生同樣能夠取得不同的收獲。《標準》強調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一起討論并選定展示作品的方案。
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設置問題情境、激勵學生獨立思考,構造創意并使用美術語言和多種媒材創造性地加以表達,處理問題。這是教育界提倡的“以問題為基礎學習”在美術學科的具體運用。正所謂“思維起于問題而至于結論”,此種教學措施更多是對學生個人智慧和探求能力的尊重,教師只需做到有效地引導和適時地啟發。《中國畫之宣紙篇》這堂課貫穿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使課堂教學與學生體驗有機的結合起來,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豐富有趣的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以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興趣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并引導學生探索發現知識,善于發現“不同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述枯燥乏味的中國傳統繪畫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是在友好的、積極的氛圍中進行。特別是小組合作創作習作——給花仙子變出五彩的花這一環節,學生的熱情更是達到了極至。在習作當中,學生們體會到了合作的快樂,懂得了集體的力量大無邊、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教師簡單的贊賞和鼓勵足以讓學生更加肯定自身,對美術的興趣更加濃厚。作為教師,在學業評價中,因人而異,無論是誰,不論作品的質量如何,只要參與學習就能得到肯定與表揚。以關注他們的參與程度和參與意識、學習過程和合作精神等綜合才能作為評價標準。最終整個教育教學過程讓全體學生獲得了勝利,收獲了快樂!
美術課雖非主科,但它關于培養學生的審美的眼光,良好的行為,對生活的熱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都起到了不可漠視的重要作用。甚至對學生將來的生活都有著深遠意義的影響。只有真正“面向全體學生”方可讓絕大多數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核心素養”,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美術素質教育的初衷。
參考文獻:
[1] 姜鳳華 著:《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與實踐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應湘 著:《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生成長》,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3] 宋秋前 著:《課堂管理問題問診與矯治》,載《教學與管理》2002年第34期.
[4] 《書畫教宛》《論素質教育下的兒童美術教育》 2001年 第十期.
[5] 袁振藻 著 《小學美術教學法》 人民出版社.
[6]《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