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志宇
【摘要】《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了“把英語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可見情感教育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運用情感教育,注重師生情感交流,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形成和諧友愛關系,優化課堂教學教法。情感教育的運用,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促進了高效的英語教學,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情感教育;情境教學;學習效率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中學生面臨的學習壓力和社會壓力日益加劇.筆者在與學生面談中發現,他們的壓力主要來源于家長和老師。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存在著認知上的偏差,學習成績不好,普遍以責備甚至打罵為主。而學校仍然主要關注升學率,教師在學校的加壓下,課堂教學也主要以傳授知識為主。久而久之,學生在無形的壓力之下,對待學習變得非常消極。眾所周知,學生學習倦怠如果長期得不到緩解,將會對其本身的心理、生理以及學習活動產生不良影響。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又面臨著考試和升學的壓力。因此,解決他們學習倦怠現狀成了迫在眉睫的一個難題。
亞米契斯曾經說過:“教育是‘愛的教育”。沒有愛的教育如一潭死水,泛不起一絲漣漪。試想,一個沒有積極情感的學生,怎么能夠學好知識?情感是人的一種機能,是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指人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是人個性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幾乎伴隨著一切心理因素,直接影響著心理的健全發展。英語教學作為語言教學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學中如果能正確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形成健全的人格,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初中英語教學與情感教育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二.情感教育的理論依據
1.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情感教育理論
當代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之一羅杰斯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發展學生的潛能,形成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和價值觀體系,最終使學生自己能夠教育自己。他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
2、前蘇聯教育學家贊科夫的情感教育理論
前蘇聯情感教育理論學家贊科夫在《教學與發展》一書中提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教育者應該與學生進行彼此毫無分歧和親密無間的交流,充分進人到學生的情感中去,有效激活學生良好的情感體檢,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運用
1.課堂中情感教育的滲透
1)深入教材內容,挖掘情感教學。
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備好教材。不僅要把握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還要分析教材滲透出來的人文思想等,即情感態度目標。從而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努力體驗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把握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更好地吸收知識,提高語言技能的運用。例如:在外研版九年級英語(新)Module 3 Heroes中,課文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夠聽懂、看懂有關英雄人物的文章。在設計課文的最后階段,我播放了一個關于母親與孩子隨著時間推移各自變化的片段(母親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慢慢成長,一直默默關心,小孩長大后忙于工作,無暇關照母親),然后要求學生談論片段內容并發表感想。此設計并沒有按正常的教學任務,要求學生寫一篇“My hero”的文章進行。而是選用一些引人深思的片段,引導學生學會感恩。看似最平凡的人,看似跟英雄沾不了邊的人,其實正是生活中的英雄。
2)采用情境教學,優化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講究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強調興趣的培養,以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因,提倡讓學生在實際感受中逐步認識世界。
①創設情景教學,活化教材。教師充分運用一些可能的直觀教學手段,如實物教學、圖片教學、講故事、簡筆畫等,盡可能地在“玩、唱、畫、演“中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將一些枯燥的、抽象的內容,寓于一個十分有趣的、引人探求的情景之中,使英語課堂教學形象化、趣味化、交際化。如在外語課上可以用實物巧設情景,用動作表演情景,用語言描述情景,用音樂(歌曲)伴隨情景,用圖畫烘托情景,用電教模擬情景,用表演體會情景。只有這樣,外語課上才會生動有趣,學生學起來也會覺得津津有味,倍感興趣,并由此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如本人在傳授外研版七年級下冊Module 8 Story time(Unit2 Goldilocks hurried out of the house)時,考慮到文章是以循序漸進的故事為主題的,講述Goldilocks在森林迷失,后來不小心闖進三只小熊的家的故事。于是使用簡筆畫進行教學,邊繪畫邊進行描述。學生對課文內容一目了然,自然印象頗為深刻。最后筆者要求學生第二天復述文章時,一改往日里簡單的口頭表述,要求學生5人一個小組,用表演情景的方式描述課文。學生在經過小組協調練習后,在課堂上展示得惟妙惟肖,1人扮演Goldilocks,3人扮演小熊,1人配音。大家都看得聚精會神,有時也因為表演動作捧腹大笑。平時不怎么說話的學生都參與到這個大家庭來了。
②實施競賽法,開展小組學習。《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了“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這充分說明了隨著課程的不斷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深入人心。小組合作競賽不但有利于培養組內成員的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而且加強了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意識,培養了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也直接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如:在一次初三寫作課“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中,在presentation環節中,要求小組用discuss的方式,在規定時間內想出有關保護環境的措施。小組內部成員迅速投入思考中,有人記錄時間,有人記錄筆記,有人負責想方法。形成一種團結向上的氛圍。在自由表達部分,組與組之間又形成一種激烈的競爭模式,以最快的速度闡述觀點。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快樂地學習,有助于他們和諧健康品質的養成,提高了學習效率。
③采用多媒體教學,與社會接軌。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已漸漸地走進英語課堂,這無疑給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注進了新的活力。課堂教學由傳統的“認知型、灌輸型、獨奏型、封閉型、統一型”開始向“視、聽、說”的教學模式轉變。實現了英語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口腦并用、和諧高效、主動發展,著重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在課堂上得以體現,聽、說、讀、寫綜合訓練得以加強,人文教育思想得到滲透。例如:本人在傳授外研版英語九年級上冊Module 12 Save our world時,在Warming up 部分便使用多媒體播放了由Michael Jackson主唱的MV< Heal the world>。學生在欣賞歌曲放松精神的同時,被畫面所沖擊,在課文信息沒有輸入之前,便對環境破壞和環境保護有了一個明顯意識的輸出。此環節的目的也是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從而更好地接收知識信息。
3)注重課堂評價,適時傳遞情感
①善于使用激勵性語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杰說過:“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性語言具有鼓動性強、刺激性強和效果明顯等語言風格特征。例如:對于一些敢于開口回答問題的學生,要熱情鼓勵他們“Good.” “ Excellent.”“You are so clever.”等,以便于使他們產生上進的信心和決心。而對于一些較害羞不敢開口的學生,可面帶微笑,耐心誘導“ Dont be shy,you can do it.” “Dont worry,believe in yourself.”等這些親近性語言緩解和化解學生的緊張情緒或教學情境中的緊張氣氛,與學生產生共同語言,達到心靈的溝通。
②巧用表情、肢體語言。英語作為學生的第二語言,缺乏的便是一種交際環境,這便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課堂巧妙地使用無聲的語言英語(手勢、面部表情、眼神、體態等語言),對有聲語言進行恰如其分地補充、配合、修飾,使教師的表情達意易于被學生接受。例如老師在表揚學生:“Its a good answer,clap for him.”時,可事先把手放成鼓掌狀予以示范,同時滿含贊許的目光注視著這位同學;當老師說:“keep silent.”時,可以把手做“T”字狀,以示安靜……長此以來耳濡目染,循序漸進,學生必會掌握這些語言。“非語言”因素在表情達意上有時比語言因素更加淋漓盡致,更能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2、在課堂外擴展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重在教學中的全過程,但課堂上師生交流時間畢竟有限,個體的情感教育不易進行。因此,課外的情感投入也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多關心學生的課外生活情況,多跟學生家長溝通。特別是在考試之后,應該對成績下滑的學生進行面談,了解其這段時間對學習的態度及想法,及時對其進行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導。我所任教的班里有一名學生在小學時就對英語產生濃厚興趣,英語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進入初中后,剛開始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很濃,上課積極回答問題,書寫工整,屢屢受到好評。但半期之后,英語成績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討厭背書,認為是“死記硬背”。我了解他的真實想法以后與他的家長進行溝通,針對他的“觀點”,允許他背書改為每課默寫。一段時間后,他自己覺得背書可以幫助他形成良好的“語感”,而默寫卻不行。于是,他自覺地找到我要求背書。由于是他自身有了切實感受,他的英語成績又得到回升。由此可見,教學之外擴展情感教育,是對教學的充實和幫助。
四、情感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英語教學活動既是傳授語言知識、形成語言技能、發展認知策略、培養人文精神的實踐活動,也是在特定情景中的人際交往活動。教師在“授業解惑”的同時,與學生之間情感的信息交流,也顯得非常重要。
1、縮短距離,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新課改倡導“以人為本”。在教育過程中,如果師生關系處于一種民主、平等、信任、理解的狀態,那么它所營造的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情感教育能夠幫助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靈,消除了彼此之間的隔離,使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心理情感等,令師生以“共同體”的形式完成教學活動。
2、激活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對學生來說,情感總是伴隨著學習的全過程,影響著學習動機的強弱、學習積極性的高低和學習成績的好壞。一旦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活,他們的想象力、創造性思維才會被慢慢打開,最終使他們體會到自主學習、探究發現的樂趣。因此,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把情感教育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與目標,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態度和自信心放在首位,不要進行單一的語言知識教學,要將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情感教育與英語語言教學統一。
3、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課堂設計應注重“以人為本”,以情樂教,寓教于樂,充分發揮情感的動力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寓教于樂、情感教育的展開,除了本文談到的能使學生產生共鳴的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外,還需要教師生動而富有情感的教學,不管是語音、語調、語速、手勢、姿態等等,都將成為學生在課堂中保持情緒高漲的源泉。學生一旦保持積極上進的態度,便能較好地吸收新知識,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良好的輸出與輸入的關系,提高學習效率。
五、結束語
總之,初中英語教學運用情感教育,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應充分認識到情感教育因素對學生學習和健康成長的巨大作用。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從“知識型”、“智能型”向“全面型”、“個性發展型”發展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初中英語情感教育的嘗試應該說是教育改革的先驅,教育工作者需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進而真正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2
[2]《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汪光祖,師生情感在英語教學中作用,
[3]《情感教學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4]《學習網社區》 《淺談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