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
【摘 要】文化教學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性已經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認同。可是對于采用何種文化教學模式來優化和提高文化教學的質量卻少有研究。本文結合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通過闡述具體的課堂實踐活動,探討了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新模式,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大學英語;文化教學
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則是語言的底座或環境。[1]董亞芬先生指出: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是該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在語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個詞無不包含著本民族的文化信息。[2] 語言與文化這種密切關聯、相輔相成的關系決定著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是對語言知識的教授,更是對學生文化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這是現代英語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在語言教學的同時,應當導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化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水平,使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相得益彰。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更加注重語言知識教學,淡化甚至忽視了文化教學,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受課時限制,對于文化教學也僅限于蜻蜓點水式的介紹。因而,運用何種方式能夠在有限的課時內進行富有成效的文化教學成為教師們需要思索的問題。
1 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理論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小組學習的形式開展的教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約翰遜兄弟認為,合作是“在教學中采用小組的方式以使學生之間能協同努力,充分地發揮自身及其同伴的學習優勢”。[3]杰克布斯則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是幫助學生最有效地協同努力的原理和方法”。[4]我國合作學習研究者王坦(2001)認為,合作學習是以異質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5]
國務院在《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倡導教學活動開展合作學習,以便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可見,合作學習的思路已經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視。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以小組活動為主要形式,通過小組成員互助互勉,分工合作,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富有創意與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有利于給大學英語課堂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展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溝通,優勢互補;有利于小組成員分擔學習任務,各盡其職,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教師學生增進感情,增強責任感。
2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的文化教學實踐
在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豐富、深入的理解。同時,文化教學對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也大有裨益。那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有目的地實施文化教學呢?筆者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進行文化教學的一種積極有益的探索。希爾伯曼說:“我聽到的,我會忘記;我聽到并看到的,我能記住一些;我聽到、看到、提出問題并和其他人一起討論過的,我開始理解;我聽到、看到、討論過并且實踐過的,我獲取了知識和技能;我教過別人的,我掌握了。”[6]可見成功的課堂都是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并在一定程度上占主導地位的課堂。以下是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一些實踐與探索。
2.1 通過小組課堂展示(group presentation)介紹節日文化
關于西方節日,雖然教科書和考試當中直接出現的不多,可是對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或是促進跨文化交際卻是不可或缺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年青人越來越熱衷于過洋節,可是對于這些節日的文化內涵卻是一知半解。關于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國學生雖然了解其文化內涵,卻開不了口,不了解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的英文表達,更不用說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向世界傳播優秀中國傳統文化了。因此教師有必要向學生介紹這些重要的中西方節日文化。然而,大學英語教學的課時十分有限,倘若由教師一人向學生灌輸這些節日文化,那么不僅耗費時間,而且收不到好的效果。
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小組課堂展示(group presentation)介紹中西方節日文化。教師可以根據時間軸來進行安排,將中秋節、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春節、元宵節、情人節等節日分別布置給各小組。由組長分工,小組成員相互合作,利用課下時間查找整理資料,并做成powerpoint,在課堂上由每一位組員分別向全班同學展示該節日的不同側面,教師要對整個presentation的時長做個限定,比如15分鐘。其他同學也需要提前查找相關資料,在課上可以向做課堂展示的小組進行提問互動。如此一來,大量工作放到了課外進行,可以有效利用課堂上的寶貴時間,并且避免了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同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2 通過小組活動挖掘文化背景
對于教材中課文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們可以通過設計各種小組活動來進行挖掘和探討。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越深刻,越有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更利于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
例如《大學英語》Lessons from Jefferson一文,講述的是美國第三任總統杰弗遜的思想觀點。學生對這位名人的感覺就像是“熟悉的陌生人”,只知其名,不知其人。于是教師提前要求學生預習這篇文章,并上網搜索杰弗遜的相關資料。在正式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要求學生按小組坐在一起,每個小組選出一名同學上臺參加淘汰賽,小組成員可以助力自己小組的代表,堅持到最后的小組獲勝。而比賽的題目則是關于杰弗遜的一系列判斷正誤題,題目涉及各種有關他的信息資料,有書上提到的,也有課本以外的。通過這樣的小組活動,學生在輕松、愉快、熱烈的氛圍中認識了這位偉人,了解了他的生平和性格特征,了解了獨立戰爭和美國兩黨之爭的起源,這對于后續的文章理解,尤其是他的思想觀點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同時也使學生學習到了許多課文以外的文化知識,提升了大多數同學的課堂參與度。又如The Sampler一文,是關于一位落魄老人品嘗圣誕布丁的故事。故事情節簡單,人物關系清楚,對話也很生動,非常適合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于是教師布置各個小組利用課后進行排演,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為了準備角色扮演,小組成員認真記臺詞,準備道具,通力合作,一方面鞏固了語言知識,一方面加深了對人物性格特征和故事背景文化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文中體現的圣誕文化和西方社會的貧富差距現象進行討論。學生們因為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討論起來非常熱烈。
2.3 通過小組討論探討中西方文化差異
為了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中西文化對比,引導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在未來的社會交往中,才能減少誤解,避免尷尬與沖突。
例如,《大學英語》The Present一文,講述的是一位老太太過八十大壽的故事。她期盼著女兒的到來,期盼著女兒的禮物,可是最終她收到的卻是一張無情的支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談談自己家中長輩的壽辰是如何慶祝的。小組成員互相分享交換信息,然后再對比文中老太太的孤獨失望的生日,進而對比中西方社會對待老人的不同態度:在西方,老人似乎已成為無用的代名詞,所以人們不愛言老,害怕言老;而在中國,老人是經驗和輩位的象征,受人尊重。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背后的深層原因,即中西方文化差異,或者說是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西方崇尚個人主義,老年人上了年紀也會盡量獨立生活,如果沒有辦法獨立生活,就會進入養老院;而在中國,崇尚的是集體主義,尊老愛老,很多老人是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即使這種現象隨時代有所改變,也很少有孩子愿意將老人送往養老院,中國人更多的還是崇尚一家老小其樂融融的氛圍。因為探討的話題不僅與課文有關,而且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又能了解不同的文化差異,因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強,討論的熱情也很高。
3 小組合作學習的幾個誤區
在實施小組合作教學的過程中,筆者也總結了合作學習容易出現的幾個誤區:首先是小組劃分的問題。小組成員不是隨便鄰近幾個同學的簡單拼湊。小組劃分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如果教學需要的話,還要根據不同的小組活動實施不同的分組。其次,小組合作的內容也不是教師在任意教學環節隨意設計的問題或活動,教師的小組活動設計要科學,有創新,任務分配要合理,不要太難或過于容易,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之中,增進教學效果。最后,教師不能只做籠統的評價,要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及時的、全面的點評,包括對小組成員個人的點評,并做好記錄。這樣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形成良性競爭的氛圍。
4 結語
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創造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自主性的發揮;有利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有利于合理利用課堂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因而小組合作學習是進行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一種有效的組織形式和教學策略。文中提到的合作學習的具體組織形式還非常有限甚至不夠成熟,還有待在今后的教學實踐與研究中進一步總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和方法[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5.
[2]董亞芬.修訂《大學英語》,為大學英語上新臺階作貢獻[J].外語界,1997,2.
[3]Johnson,D.W. and Johnson,R. T.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M].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1999.
[4]Jacobs,G.M.The Teachers Sourcebook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Practical Tec-hniques, Basic Principles, and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M].Corwin Press,2001.
[5]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6]Silberman, M. Active Learning: 101 Strategies to Teach Any Subject[M].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1996.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