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摘 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有效問題,是一門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首風味小吃。有效的數學問題能激起學生的探索動機和興趣,使課堂效果最優(yōu)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問題;教學方法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到學校里,不僅是為了取得一分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問題”被喻為數學的“心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因此,問題的設計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是不是”“對不對”的一問到底的做法,而是要喚醒學生原有的知識,使之與掌握新知識發(fā)生激烈沖突,讓學生在意識中產生矛盾激化,從而自然地創(chuàng)設出問題情境。下面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利用認知沖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問題的產生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識結構產生的困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間形成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如二年級的《統(tǒng)計》教學,引導觀察主題圖“動物運動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運動會上,大象伯伯當裁判,黑熊大嬸當炊事員。這里有兩張統(tǒng)計表,分別是“項目統(tǒng)計表”和“動物種類統(tǒng)計表”,請大家完成這兩張統(tǒng)計表后,想一想“這兩張統(tǒng)計表分別該交給誰呢?”這樣的問題馬上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并產生統(tǒng)計的愿望。同時,讓他們感受到同一副圖,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會產生不同的統(tǒng)計結果,讓學生體會到統(tǒng)計的作用。
又如《角的認識》學習角的符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各種大小不一,擺放方向不同的角,然后讓學生比較它們的大小。在學生用“這個角”“那個角”敘述不清的情況下,他們會自然而然產一種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要有一種角的表示方法就好了”,這時再恰如其分地引出角的符號,自然是水道渠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了。
二、借助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則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導火索,有趣的數學故事、數學典故在數學王國里能達到事半功倍、省時高效的目的,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在某個王國里有一個聰明的大臣,他發(fā)明了國際象棋,獻給國王,國王從此迷上了象棋,為了對聰明的大臣表示感謝,國王答應滿足這個大臣的一個要求,這個大臣說:“就在這個棋盤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格放8粒,第五格放16粒……一直到第64格。”國王聽后哈哈大笑道:“你真傻,你只要這么一點米粒。”大臣說:“我就只怕你的國庫里沒有這么多的米!”結果國王上當了,國庫里根本就拿不出這么多的米。你知道到底要多少米嗎?
學生聽后感到深不可測,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意識得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定能大增。創(chuàng)設這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聯系生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往往會覺得枯燥無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chuàng)設可探索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學生體驗出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就越好。
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班級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首先讓學生觀察教室內學生的周圍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可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動態(tài)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仔細觀察,同時讓同桌倆相互說說從中發(fā)現了什么?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黑板、國旗、桌子、課本、作業(yè)本、三角板、紅領巾等,這些物品中都有角。然后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所學的角和直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發(fā)現現實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四、設置懸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懸念”是指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的求知欲強,好奇心切等特點,創(chuàng)設具有科學性、新穎性,足以引起學生探索活動的各種疑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懸念”在這里就成為最直接、最有效的誘因。在課堂中故設懸念這一情境,定會把學生引入到一種新的思維境界之中,利于引發(fā)每個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和研究。
例如在教學“分數化成小數,即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特征”時。首先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這里面是有秘密的,老師已掌握這個秘密,不信你們可以出一些分數來考考老師,老師能很快地判斷出每個分數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數,并請學生用計算器進行驗證,使學生明白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確是有秘密的。從而產生有什么秘密的問題“懸念”,來創(chuàng)設出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了解決數學問題的迫切感。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充分喚起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覺的參與到認知過程中,這既能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也是優(yōu)化數學教學、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在教學過程中,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表現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實踐證明,教師若能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需求創(chuàng)設各種問題情境,并對其進行優(yōu)化組合,就能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了。
【參考文獻】
[1]周宜平.有效才是硬道理——窺探引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4(9)
[2]楊志超.巧設問題情境,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新課程學習·上旬》,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