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當代大學生成為了互聯網的主要使用群體,互聯網以其特有的特點,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風險,以及面對這種影響,高校尋求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關鍵詞】互聯網特點;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互聯網以其特有的開放性、虛擬性,以及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點,迅速的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對社會各個領域產生了直接影響或客觀影響。而大學生群體,由于具備一定的知識,以及對新事物的好奇性和具有較強接受新事物的心理特點,成為了互聯網的主要使用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巨大影響。在信息化社會的條件下,互聯網在學校的的迅猛發展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以及政治觀點,它既能快而廣泛的帶給大學生們積極、樂觀、向上的東西,也能帶來消極、低俗等不好的影響,互聯網在給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我們要正確的用好互聯網這把“雙刃劍”。
1 互聯網的特點
1.1 虛擬性和真實性和諧共存
虛擬性是互聯網最重要的特征。人們在虛擬的環境下進行虛擬的活動,例如現在很多網絡游戲,人們在網絡中創建一個虛擬的游戲角色,然后以這個虛擬的游戲角色在虛擬的游戲環境中進行生活、學習以及游玩等活動。同時,雖然是虛擬的事物,但它卻是真實事物的反應,且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們產生真實的影響,影響其思想、價值觀念等。
1.2 單向性和開放性相結合
互聯網傳播信息是單向性的,而人們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互聯網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它的信息是開放的,是可以共享的,是沒有地域、國界限制的,千千萬萬的信息資源公布在全球無數的計算機上,由先進的信息網絡聯結成一個開放的整體,使人們不受限制在網上共享資源、自由交流。人們可以接受和交流不同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等。
1.3 便捷性和及時性的統一
互聯網由于其開放性和共享性的特點,使其傳播信息十分便捷和高效。在一個整體的網絡環境下,人們不用按照傳統的方式來獲取信息資源,而可以任何時候從任何一個信息終端隨時獲取信息資源,以及可以迅速了解各方面的最新信息,這就使得互聯網具有便捷性和及時性。
2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風險
在21世紀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已經成為了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三大媒體之后的新興媒體,其傳播的信息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精神。互聯網在高校內的迅猛發展和普及程度直接影響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我們知道現實社會中的傳統的道德基礎要靠社會輿論即熟人或者周圍的人對其的監督、自己傳統的習慣和內心的信念三者同時來維系,而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只能單靠自己內心的信念。由于互聯網具有虛擬性,有的大學生就認為誰也不知道電腦后面的自己是誰,使得有的其產生了反正也“沒人認識我”的心理,就在一個虛擬的環境中就放開自我、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天馬行空,完全解禁了自己的道德底線,把網絡看成發泄自己內心情感以和滿足個人私欲的場所。這就使傳統的道德基礎在網絡文化的沖擊下趨于消解。由于傳統道德基礎在網絡文化沖擊下的趨于消解,加上現在有的大學生網民道德意識差、責任感不強,就出現了有的人在網上傳播病毒來損害他人利益;有的人不明真相僅僅跟風發布批判攻擊他人的言論;有的人通過網絡獲取金融密碼,或者實施網絡犯罪,竊取他人錢財,典型的網絡犯罪現象有網絡行騙、畜意破壞計算機程序、獲取信息數據、修改銀行帳號密碼、盜竊銀行存款等;有的人為了個人恩怨在網絡上隨意抹黑他人、發表攻擊別人的言論;更有甚者,還利用網絡觸黃、販黃。卻不知,虛擬的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卻真實地反應到了社會中,惡毒、不真實的言論攻擊帶給他人精神情感的傷害;竊取他人錢財帶給他人物質上的傷害等。
不像傳統的大學生從書本上、從老師那兒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老師可以給學生灌輸真確的但是比較單一固定的觀點。互聯網由于具有開放性和便捷性,使得大學生獲取的信息量更大更廣泛,而且更快捷、更高效。優點是他們可以從上面獲得很多信息、很多觀點、政治思想,缺點是這些觀點有好也有壞,網絡沒有辦法去其糟粕,網絡中存在大量的垃圾信息。如果大學生網民自己沒有較強的自我道德約束力、內心的信念和相當高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面對網上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誘惑,尤其是泛濫成災的色情信息,大學生網民的心理將受到極大的誘惑、考驗和巨大的沖擊。在我國,由于性健康教育滯后于現實社會發展的需要,青少年缺乏相關的性健康知識,有的人不能正確對待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種變化,面對這些鋪天蓋地、泛濫成災的不健康的色情信息,就容易產生畸形的心理發展,導致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產生。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時期, 且具有很大的彈性, 如果大學生自己不能理解和適應當代這種以交流信息為主的信息時代生活方式, 不能在海量的各種信息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會影響他們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 從而導致大學生個體思想道德水品和群體道德水平下降。因此, 高校必須高度重視網絡中信息垃圾對青年學生思想政治上帶來的不良影響。
由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以及電腦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現在的大學生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電腦上,使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情感交流變少,而親情、友情開始變得淡漠,而現實生活中的親情和友情變得淡薄后,人往往就覺得很孤單,這個時候,就容易沉溺于網絡的虛擬世界,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網絡虛擬世界中。當其完全沉醉到虛擬的世界中,就會慢慢忘記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和家庭生活中所要承擔的責任,慢慢失去對社會的興趣,從而不再關注和了解社會生活,這就會慢慢演變成一種極端的不能自拔的行為,這種行為是一種心理問題,稱之為網絡成癮。
3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3.1 改變傳統灌輸式教育方式,合理有效的利用網絡渠道發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且在當代高校中作為最普及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發布信息。同樣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夠利用它發布自己的信息。改變傳統灌輸式教育方式,通過多渠道發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例如通過qq或者微信之類的聊天工具與個別大學生進行深入探討,也可以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等就一個特定的主題讓學生們集體討論和思考;可以通過網絡論壇或者貼吧、聊天室發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爭取將更多的積極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給網民,最大化的占領網絡信息空間。
3.2 創建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網絡中更好的、更廣泛的影響到網民,就必須網站建設方面有所作為。創建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并在網站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號召當代大學生積極瀏覽閱讀網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既擴大了覆蓋面,又提高了時效性,大大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滲透力。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及理論學習網站有 “馬克思主義之家”、“紅色中國”、“思想政治教育之窗”等。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我們應該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利用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加強網絡管理,優化網絡環境,減少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最終達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最大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寶君,劉靜涵.“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1):114-119.
[2]李金.“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選擇[J].學術論壇,2016(02):159-162.
[3]劉淑蘭.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06):170-171.
作者簡介
張健,男,碩士研究生學歷。現為長春科技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德育研究。
作者單位
長春科技學院 吉林省長春市 1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