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英
【摘要】教育改革三個五年計劃中,我們數學課堂由填鴨式到今天的高效課堂,由讓我學到我要學的過程,一直在一線的我個人認為,無論教育方法怎樣改革,我認為讓學生在學習中怎樣學會思考是最重要的任務.學生學會思考不僅能準確地解決問題,而且讓學生養成一生受用的良好習慣.怎樣讓學生學會思考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結合;數學教學;思考
一、在興趣中思考
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新課伊始,我給學生念童謠:“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很會講故事,老和尚講: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很會講故事,老和尚講:……”說到這,學生哈哈笑了,有的同學還接下說道:“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我故作驚訝:“你們怎么知道我下面要說的話呀?”“老師,你的童謠里這幾句話總是重復這樣說,所以我就知道老和尚講的就是這幾句話.”就這樣,學生在故事中理解了什么是“依次不斷,重復出現”,什么叫“循環”,為學習新知打下了基礎.
二、在問題中思考
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我出示一塊月餅讓學生把它平均分給兩人,學生說:“把一塊月餅平均分給兩人,每人一半.”我說:“大家想想‘一半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呢?可以用一個圖,也可以用一個符號,還可以用一個數.把你的方法表示在本上.”
張家鑫到黑板寫出21表示自己心中的一半.
我問:“你為什么這樣寫?”張家鑫說:“1表示一塊月餅,2表示被分成的兩半月餅.”
這樣設計目的是通過讓學生思考,懂得一半如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就會出現不同的表示方法,為了讓大家明白,所以統一用12表示.而且讓學生明白了的含義.
三、在傾聽中思考
在同學發言的時候,讓學生當個傾聽者,想一想發言的同學會怎樣說,順著他的思路往下可能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弄清同學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這種想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或者有什么精妙之處.如果自己不能理解應在同學發言后提出詢問或質疑.這樣培養學生聽中思考.越往高年級,課堂氣氛中沉默的機會多,但沉默不等于停頓,恰恰是傾聽的核心——帶有思考的高層次傾聽.
四、在觀察中思考
如在“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一課的練習中,我為學生設計了開火車送信游戲,當學生完成了送信.
1號2號3號4號5號6號
1÷12÷13÷14÷15÷16÷1
2÷24÷26÷28÷210÷2
3÷36÷39÷312÷4
4÷48÷412÷4
5÷512÷6
6÷6
我讓觀察1號信箱算式,說說發現什么?
朱瑞巖說:“除數和被除數相同,商是1.”
“你的眼睛真亮!”“再來看看紅色算式你又能發現什么?”
寧若甫:除數等于1,被除數和商相同.
我連忙伸出大拇指:“你真有一雙慧眼.”
我將學習內容于游戲中,不僅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而且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
我又出示以下算式:9÷9=20÷20=100÷1=300÷1=
沒想到連特困生季家宇都算對了最后一題.這就是觀察的結果吧.
五、在探索中思考
記得我在教學二年級下“統計”一課時,當學生已經把班級同學出生在四季的人數統計出來后,我放手讓學生在格子紙上制作條形統計圖.學生動手涂色,不一會兒就有同學反映:“老師,格不夠.”“那自己想辦法吧.”我在同學間巡視,這時我發現有的同學把不夠的格涂在下一列中,還有的在表的上面又添加了幾個格,還有的干脆又畫了一張統計圖.后來我發現杜欣澤同學把1格表示1人,改為1格表示2人.我把這幾種情況用展臺展示出來,讓學生們看看自己與哪種方法相同,并指名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表示.最后讓學生比較哪種方法最簡便,從而認可了杜欣澤同學的方法.此時學生明白了1格不僅可以表示1還可以表示2,或者5、10、100……
結語
教育學生在傾聽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內化.教師要特別注意從低年級開始重視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加強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的責任是讓他們的潛能得到更好的開發和發展,在拓展中不斷讓思維得到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