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敏潔 涂建華
摘 要 青少年是處于人生發(fā)展的一個關鍵時期,周圍的教育環(huán)境對以后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時下,社會上關于青少年的負面消息已呈上升趨勢。青少年的教育問題也成為了社會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在一個消極的環(huán)境中,青少年心理發(fā)展不健全,產(chǎn)生諸多的問題,性格變得扭曲,嚴重的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這不得不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其中,家庭教育的不當,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整個教育領域中家庭處于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普及家庭教育顯得極為迫切。文章總結(jié)了家庭教育不當?shù)谋憩F(xiàn)形式,分析了產(chǎn)生的原因影響,以及結(jié)合當今實際情況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與建議,希望對當下青少年教育存在問題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家庭教育 青少年心理 影響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4-0009-02
青少年是社會上特殊的群體之一,青少年此時處于人生心理發(fā)展的敏感時期,稍微不注意教育環(huán)境的的問題,就可能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在教育的方式上,又可分將教育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個方面。往往傳統(tǒng)的認識上,認為學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決定作用,學校教育也一直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事實上,相較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也處于重要地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這往往是我們所忽視的一點。所以,本文討論的是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家庭教育的成敗,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青少年的心理性格特征,以及未來的人生走向。
一、家庭教育不當?shù)念愋图皩η嗌倌晷睦戆l(fā)展的影響
1.放任型。自由放任型家長,即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義務,對子女聽之任之,不管不問,放任自流。主要是由于家長認為只用滿足其物質(zhì)上的需要,并不需要對其進行思想教育,或者只是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思想教育。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扭曲心態(tài),性格內(nèi)向,怪癖、冷酷、自私等人格特征,一但受到外界刺激,便易產(chǎn)生偏激行為。
2.溺愛型。由于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現(xiàn)在年輕的一代,絕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父母竭盡所能地給孩子盡可能好的,這樣的方式讓子女在家中處于優(yōu)越地位,一味的在物質(zhì)、生活上滿足子女的任何需求,使子女經(jīng)受不起任何挫折,久而久之,則養(yǎng)成了孩子驕橫、任性、貪圖享樂、唯我獨尊等不良習性,當父母無法再滿足子女過分的要求時,他們的內(nèi)心就會產(chǎn)生巨大的失落感,怨恨父母,甚至社會,一旦惡性膨脹,遇到外界的不良誘因,便會導致違法犯罪。
3.粗暴型。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但又缺乏科學的、正確的教育方法。為子女定下過高的目標。當達不到他們的目標時,往往產(chǎn)生“恨鐵不成鋼”的心態(tài),進而采用粗暴的方法,深信“不打不成才”,家長不自覺地、無意地損害孩子自尊心的事常常可見。有些家長則平時放任子女,一但發(fā)現(xiàn)子女有不良行為,便打罵、體罰。這些教育方法,使子女精神和肉體遭受創(chuàng)傷,從而產(chǎn)生恐懼心理,增大了與父母之間的隔閡,出現(xiàn)了性格孤僻、冷漠、脾氣暴躁、行動自私、情緒自卑,逆反心理等心理特征。
4.家庭破裂型。父母離異分居或不合的,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家庭的溫暖,造成人格的失調(diào)。由于家庭關系僵化,孩子得不到安靜、溫暖的生活空間,心靈就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心理會畸形發(fā)展,變得厭世,導致心理變態(tài)。產(chǎn)生自卑、多疑、暴躁等人格,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引誘,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5.專制型。父母無視子女青年期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性加強的心理特點,用強硬的手段一味的要求孩子順從聽話,按父母的規(guī)劃發(fā)展,無理粗暴的干涉,這樣使孩子自我評價萎縮到實際能力以下,孩子應有的正當欲求和需要被禁止。這樣專制干涉的教育,會激起孩子的對立情緒,更甚者會因?qū)@種教育的仇恨而成為暴力攻擊者,對人粗暴冷淡,難以與人和睦相處或者喪失對生活的成功感和滿足感。
6.家庭不正型。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馬卡連科忠告我們:“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你們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你們怎樣同兒童談話,怎樣議論別人、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穿戴、怎樣讀報,這一切對于兒童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發(fā)展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二、思考與建議
第一,多數(shù)家長必須轉(zhuǎn)變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的早期開發(fā)作用、長期感染作用、環(huán)境熏陶作用都是學校和社會教育代替不了的。只養(yǎng)不教,是父母的失職;教子不善,是父母的罪惡。家庭應擔當和強化對青少年的管教責任,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來引導青少年健康的發(fā)展。
對失去家庭溫暖,失去父母之愛,失去家庭保護的未成年人,有關單位或個人,應對其給予特別關心、教育和保護,對生活有困難的應給予經(jīng)濟救助,防止他們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第二,學校和老師應充分發(fā)揮作為教育機構和園丁的職責。相比較而言,學校與教師掌握了教育的理念,掌握了教育青少年的系統(tǒng)的、理論的教育心理知識。這樣,就可以發(fā)揮學校與老師的優(yōu)勢,與學生家長建立長久密切的聯(lián)系,對青少年的父母進行宣傳教育,讓其認識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除了學校和家庭對青少年所做的努力外,在國家層面還應重視起來。將家庭教育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的健康發(fā)展,對國家的發(fā)展常常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梁啟超也曾說過“少年強,則中國強”。早期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人格的塑造起一定的決定作用。我們必須重視家庭教育的研究、普及工作,這樣一來可以大大提升我國的國民素養(yǎng),為我國的騰飛助力。
參考文獻:
[1]潘允康.家庭社會學[M].重慶:重慶人民出版社,1986.
[2]趙忠心.家庭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黃乃毓.家庭教育[M].臺灣: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
[4]孟家成.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現(xiàn)狀分析及應對措施[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2,(8).
[5]孔凡寅.大學生抑郁癥的心理分析及調(diào)控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6,(2).
[6]梁超.大學生不良行為與高校矯正機制的完善[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