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尚貞
【摘要】根據《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提出的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建設內容與標準,結合目前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存在的提升途徑缺乏系統性、可持續性、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與國家規定的能力要求不一致等問題,初步探索了國家培養、健全高校輔導員準入和培訓機制、健全激勵機制等舉措。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路徑與方法
根據《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以下簡稱《標準》)的規定,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標準》明確了當前輔導員的職業守則、職業知識,特別是規定了職業能力的標準,給出了初級、中級、高級輔導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規范,為輔導員提升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指出了路徑和方向。
一、目前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與國家規定的能力要求不一致。
近年來高校重視輔導員是出于加強對學生管理的考量,致使輔導員職業能力中的管理職能被強化提升,而教育職能被弱化,普遍存在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解決突發性事件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能力、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能力、理論及實踐探究分析能力不足。據我校對200名大學生調查顯示,有55.2%的學生認為輔導員應該提高自身的知識素質,其中有54.2%的大學生認為輔導員要加強學習社會文化知識,其次有47.9%認為要加強心理學知識,再次有35.7%認為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知識。調查顯示,占51.4%的學生認為輔導員最應該提高心理疏導能力,占44.5%的學生認為要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占37.3%的學生認為要提高分析判斷等方面的能力。這些數據表明,目前輔導員的職業能力仍有欠缺。
二、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1、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途徑缺乏系統性
目前高校輔導員來源途徑主要為本科、研究生畢業的學生,留校或通過相應考試錄取。這些學生除了都是共產黨員這一統一條件外,其所學專業往往五花八門,知識體系繁雜,無法適應輔導員職業崗位需求。
他們職業能力提升途徑一般為二:
一是學校通過組織各種輔導員培訓班,通過進行高等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心理咨詢知識、職業規劃指導等方面的培訓,學習了基本的知識后,就上崗入職。
二是通過工作實踐積累經驗提升職業能力。通過多年輔導員實務操作積累經驗,對于提升解決學生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有一定的幫助,造就了一批能干活的輔導員。但是,實踐無法滿足輔導員對系統理論的習得和研究,無法完善知識結構,不利于輔導員朝著職業化、專業化,特別是專家化方向發展。
2、輔導員職業能力可持續提升途徑缺乏
一方面,國家對輔導員崗位職責做出了多重的和復雜的要求,這決定了輔導員必須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國家對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發展也明確了包括初級、中級、高級三級,這些為輔導員學習和提高自身職業知識提供了參考標準和依據。然而,僅僅是崗前培訓和實踐積累的途徑無法滿足輔導員職業能力的可持續提升,目前國家僅僅做出的規定是“根據學校的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培訓計劃,定期參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基本培訓期限:入職培訓不少于40標準學時(10天);中級不少于48標準學時(16學時/年,3年12天);高級不少于128標準學時(16學時/年,8年32天)。”而這個規定乎是關于“定期參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訓”的規定,沒有涉及其他職業能力的培訓,也沒有關于如何建立輔導員初中、高三級職業能力發展機制的闡述。
三、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路徑與方法
1、加強國家培養
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加強國家系統培訓。政府要結合國家《標準》和輔導員發展階段建立健全層次分明的國家培訓、省市培訓機制,讓更多的輔導員能夠根據工作實際需求和職業發展需求得到相應的和高層次的培訓學習。要建立與完善在職輔導員攻讀相關專業碩士、博士學位機制,加大輔導員研修基地的建設與培訓力度,推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專家化進程。
2、建立健全高校輔導員準入和培訓機制
高校輔導員準入應以公選為主,嚴格程序,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嚴格按“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要求認真選拔,真正把那些專業對口、事業心強、業務精良的優秀人才選拔到輔導員崗位上來。
在培訓機制方面,高校要建立健全輔導員職業化的培訓體系,按照《標準》要求,逐步完善分層次、分類別、多形式、多功能的培訓機制。首先,要按國家《標準》制定培訓內容,形成科學的教學大綱、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形成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索并重、案例教學與課題研究并舉的課程體系。其次,要科學制定培訓計劃,按計劃有秩序地根據輔導員的職業能力發展的不同類型、不同要求、不同階段開展培訓。例如從職業能力類型角度,可將輔導員分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班級黨團建設、學業指導、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突發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等類別;從入職年限角度,可將輔導員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輔導員層次。針對不同類型和層次設定不同培訓計劃,實現對輔導員有計劃、分類別、分層次的培訓,提高培訓效果。最后,高校要實行多樣化培訓方法。一是要結合時代發展促進培訓內容與手段的與時俱進,二是培訓形式應富于多樣性和創造性,針對不同輔導員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如崗前培訓式、在崗培訓式、專題講座式、參觀訪問式、網絡學習式、交流研討式、調查研究式、短期進修式、脫產培訓式、在職讀研式等形式,積極做好輔導員在職培訓。
3、健全激勵機制促進輔導員自我提升
高校在有計劃地培訓輔導員外,還要出臺好的政策,激勵輔導員職業能力的自我提升。
首先,構建輔導員靈活的工作制度,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輔導員工作有其特殊性,一是節假日和周末工作忙,其他上班時間相對空閑。二是輔導員的工作不再完全以班集體為核心,原來那種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客觀需要。輔導員往往要負責系部年級組多個班級、學生宿舍樓群樓層的學生工作,通過學生干部、學生社團、網絡平臺、咨詢機構等開展工作,要求學校結合輔導員的類型、層次制定靈活的輔導員工作制度,以適應越來越靈活的大學生教育和管理現實。對此,高校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實施靈活的輔導員值班制度,積極建立完善的輔導員隊伍保障機制,切實解決輔導員在履行崗位職責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為輔導員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其次,建立健全輔導員考評機制。職業化的考核評價機制可以激發輔導員的工作動力,是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校要切實加強對輔導員日常管理與綜合考核,建立健全符合大學生實際和輔導員日常事務要求的科學評價體系,考核指標體系制定要嚴格遵循輔導員職業特點和規律,突出指標體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體現獎勤罰懶、獎優罰劣的考核目的,考核結果要與評優評獎、職務晉升、職稱評聘、津貼標準等緊密結合,切實起到激發輔導員的工作責任心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鄭德前. 新時期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5,11:53-55.
[2] 馬小紅. 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對策[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4,07:73-75.
[3] 郝 ?穎. 高校輔導員角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研究[D]. 重慶: 西南大學, 2009.
[4] 王敏幸, 孫振民. 新時期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培養的路徑選擇[J]. 理論導刊, 2009,12: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