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慧
摘 要:領導干部是黨的支柱,是黨的事業成敗的關鍵。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就非常重視黨員干部的選拔、教育和培養。建國初期我們黨所面臨的任務與民主革命時期黨的任務具有明顯的不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對黨員干部更嚴峻、更復雜的一種考驗。面對這種考驗,黨員領導干部綜合素質的高低就成為考核“好干部”與“壞干部”的關鍵。《人民日報》作為黨政機關的核心報刊,對建國初期我國干部的培養和懲戒起到了輿論宣傳和引導作用。以《人民日報》為切入點來分析建國初期我們黨是如何培養“好干部”的,以及又如何懲戒“壞干部”的,這些都對現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建國初期;黨員干部;培養;懲戒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0-0127-02
一、建國初期干部隊伍建設轉型的時代背景及原因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經過二十八年的浴血奮戰,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實現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民主革命勝利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地位和政治角色隨之進行了轉變。在轉變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自身也面臨著比較多的挑戰。這些挑戰產生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執政后能否順利地鞏固新生政權,建立起穩定的國家制度。第二,執政后能否帶領全國人民,提高生活水平。毛澤東就曾在建國前夕就有過生動的論述,他指出:“嚴重的經濟建設任務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熟悉的東西有些快要閑下來了,我們不熟悉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第三,執政后治理國家的能力是否符合要求。由于新中國剛剛建立,處在一個和平安逸的環境,不可能再像民主革命時期以革命斗爭為主要工作方式了,因此提高黨員干部治理國家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對此,毛澤東同志繼續強調:“我們不但要學會搞政治斗爭,還要學會搞經濟工作,這是一個戰略問題。”第四,執政后黨的干部隊伍能否慎用權力,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一些領導干部在革命時期是一名勇猛的戰士,敢于斗爭。但是在民主革命勝利后,有些領導干部由于自身素質的原因,抵擋不住資本主義糖衣炮彈的誘惑,沒能很好地繼承黨一貫的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
二、建國初期我國干部的培養和懲戒方式
(一)建國初期我國干部的培養
中國共產黨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對黨員領導干部的需求也隨之增加。但是,由于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得比較迅速,沒能及時地培養一批在取得民主革命勝利后,進一步建設社會主義社會需要的工農兵干部隊伍。比如,解放時,中共原來的根據地,人口只有200多萬,而新解放區人口非常多。“如西北地區地域廣闊,人口2 300多萬,需要大量的干部。原根據地黨員加上新解放區原有地下黨員總共只有5萬人左右,約占人口總數的0.22%,加上部隊黨員干部,也只占有1%。”由此可見,當時中國共產黨對于領導干部的缺口非常大。
由于在舊社會人們很少有條件和機會進行學習,因此在以工農兵為主體的黨員干部中文盲和半文盲占絕大多數。工農出身的廣大干部,受教育程度相應比較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一直沒有引起相應的重視。有鑒于此,黨和國家在建國初期為了培養黨員干部采取了以下幾種辦法:第一,通過辦學習班、讀書倡導以及測試來提高黨員干部的專業素養。黨員干部不僅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還需要學習歷史、學習管理和技術、學習經濟建設、學會多種建設本領等。此外,黨中央提倡多辦業余政治學校、夜校和函授學校,多種途徑提升黨員干部的自身素養。第二,通過開黨務會議和學習黨內文件,來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養。黨務會議是全黨同志深入學習和交流的重要場所,黨內文件是黨員領導干部學習黨的重要理論的主要方法。通過召開黨務會議和學習黨內文件,黨員領導干部的思想政治素養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第三,通過調研和參觀一些典型示范區,來提升黨員領導干部實踐考察能力。走訪調研和實地考察是黨員領導干部相互學習的重要途徑,通過走訪調研和實地參觀能夠切身體會各地的風土民情,能夠深刻地了解到各地的區位優勢。黨和國家多種多樣的培養干部的辦法,為接下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二)建國初期我國干部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官僚主義問題。民主革命的勝利,使得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成為執政黨也就意味著掌握著國家政權,中國共產黨黨員干部與群眾的關系也就變成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這就為官僚主義的滋生產生了土壤。官僚主義的主要體現就是嚴重脫離實際,背離人民群眾。建國初期黨員干部隊伍的官僚主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嚴重脫離實際,只是紙上談兵。如1950年《人民日報》載:“漢中整修三渠水利工程,預算龐大,報告不實,水利部沒好好審查便批準撥款。但經計劃局發現漏洞,派人實地調查,才查出:原預算四百五十萬斤小麥,實際最多二百幾十萬斤即夠。”當時,水利部這一嚴重脫離實際的撥款,不僅有損社會經濟正常發展的秩序,而且極大地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
第二,無政府,無紀律。如《人民日報》載:“1950年6月,西北局統一戰線工作部最近收集到一些稅收方面的意見,派一位同志去西北稅務總局查事實,看有無出入。但該局某負責人對這個同志大擺官僚架子,胡亂批評一頓,把這個同志碰回來了。”這種無政府、無紀律的表現嚴重影響著黨政機關的正常運行,充分體現出一些黨員領導干部素質低下,官僚主義作風嚴重。一些領導干部“官老爺”氣嚴重,不細心維護黨群干群的關系,不注重人民群眾的關切,唯我獨尊,目中無人。
第三,不思進取,故步自封。如1950年《人民日報》載:有些領導干部面對自己的本職工作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對于外面發生的新鮮事物,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面對工作上的事情總是依據過去陳舊的經驗,不進行及時更新,不去補充,思想陳舊,不思進取。
2.貪污腐化問題。有些領導干部自以為革命勝利了,就以為可以一勞永逸了,可以永遠享受了,久而久之就越來越懶,不愿意被分配到偏遠山區和工作條件艱苦的地區。想去企業部門去,認為那里油水多,可以享受;有的想去做教員,認為可以獲得穩定的薪水;還有的想去做航空方面的工作,因為可以在祖國大地上飛來飛去(來源于1950年《人民日報》)。這些錯誤的思想發生的根源與黨作為執政黨所面臨的新的環境有很大的聯系,由于黨以前是在農村搞革命斗爭工作,而如今需要在城市搞建設和發展工作。但是基本上是某些黨員領導干部思想上無產階級的堅定性差,是一種明顯的小資產階級的行為,很容易受到資本主義“糖衣炮彈”的侵蝕,最終喪失底線,墮落成為貪污腐敗分子。建國初期黨的領導干部中以劉紹杰(中國第一個因貪污腐敗問題被槍斃的縣級干部);陳賢凡(計劃處長以權謀私被處以極刑);劉青山、張子善(震驚全國的兩只“大老虎”)最為典型。
(三)建國初期我國干部的懲戒
干部隊伍要保持過去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就需要堅持培養和懲戒黨的領導相結合。針對黨內一些領導干部在建國后容易滋生的官僚主義作風和貪污腐敗問題,毛澤東都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堅持將反對官僚主義,反對貪污腐敗,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鞏固和擴大黨的統一戰線,密切同黨群干群的關系。毛澤東指出,共產黨的權力是人民給的,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毛澤東同時并發出警告,建國后剛組建的各級部分,“應當說其中有很多的部門,不是少數的部門,存在著官僚主義。”為此,毛澤東提出,要將反對官僚主義和貪污腐敗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來進行解決,要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教育,要始終以人民為師,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不斷推進黨的各級黨和政府的工作作風。同時,還要求廣大干部經常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在勞動的過程中增進黨與群眾的關系,加深黨員干部與群眾的理解,這樣可以大大減少黨員干部的官僚主義作風,使黨員干部的面貌煥然一新。毛澤東還要求,要認真查處各級黨政機關中出現的貪污腐敗分子,發現一例查處一例,堅決把這些害群之馬從黨的隊伍中清理出去,最嚴重者應處以極刑,以平民憤,增強人民群眾對共產黨執政的自信心。
三、建國初期我國干部的培養與懲戒的現當代意義
(一)適應了形勢的發展需要,提高了黨員干部的理論水平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為了提高全黨同志的理論水平號召全黨各級領導干部和全體黨員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升全黨同志的理論素養,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需要。黨員干部通過高級黨校、中級黨校以及初級黨校進行了理論培訓。幾年間,全國共有490多萬黨員受到了這些教育,許多干部在上完黨課后認識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現當代黨的一些領導干部的理論水平也參差不齊,面對會議報告也會出現“頭疼”,這就需要繼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經典著作,提升領導干部的理論水平,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從而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二)提高了黨員干部的文化水平和業務水平
建國初期的幾年間,黨和政府提高了黨員干部的文化水平和業務水平。經過幾年的努力使許多“斗大的字認不得一籮筐”的領導干部脫了盲,使其初步具備了領導工作和組織工作的能力,造就了共和國一大批的管理干部,使大部分干部實現了從熟悉戰爭到懂得經濟建設的轉變,為國民經濟恢復,順利實現從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時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現當代我們黨內一些領導干部也同樣存在建國初期業務能力不夠、文化水平較低的情況,由此我們更應該提升黨員干部的文化水平和業務水平,更好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磚添瓦,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3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22.
[2] 李沖鋒.建國六十年來的干部教育發展及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10).
[3]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4] 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265.
[5] 習仲勛.在西北黨校開學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50-10-04.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