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俊
摘要:農村經濟發展關系著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對于我國實現全面現代化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循環型農村經濟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堅持循環發展的思路,為農村經濟發展開辟了一條新道路,因此應加大對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充分發揮其優勢,不斷提高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綜合效益。本文簡要介紹了循環型農村經濟概念,分析了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和現實意義,闡述了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策略。
關鍵詞: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205;F32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8-0000-01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然而低效率、高排放、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帶來一系列不良后果,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國積極推動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優化資源配置,轉換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生態安全、高產、高效、優質的現代化農村經濟發展。
一、循環型農村經濟概念
循環型農村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策略和理念,其是針對環境、資源、人口相互協調發展的新型經濟增長方式,其運用產業鏈延伸、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變革組織方式、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技術,優化和調整農村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發展優質產業鏈條,實現各種物質能量的循環、多級利用,提高物質能資源利用率,優化各個生產環節,倡導節約消費和清潔生產,對產生的農業廢棄物和投入的有害物質進行嚴格控制,最大程度地保護生態環境,減輕環境污染,將農村經濟發展納入到生態系統中,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二、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
(一)農村庭院型發展模式
農村庭院型發展模式主要是利用農村庭院,充分發揮獨特的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優勢,構建高效、循環的農戶生態系統,以養殖業、種植業為中心,再配合加工業,實現農村經濟增值利用和綜合發展,形成循環式、無廢棄物的經濟發展結構。
(二)農業生態園循環模式
農業生態園循環模式是指將加工業、漁業、牧業、林業以及種植業有效結合起來,協調發展、互利循環,在一個區域內實現各種物質、能量和資源的循環、分布、聚集。農業生態園不僅可以實現復合式的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模式,而且可以是養殖業內部和種植內部的生態循環。
(三)農村城鎮化模式
農村城鎮化模式主要是積極推動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對農村住宅用地進行適當縮減,在城鎮集中建設農村住宅,推動小城鎮發展模式,這不僅能夠節約道路用地和住宅用地,而且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更多土地,充分體現循環型經濟發展的減量化原則。
三、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明顯增長,然而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某些制約因素,水資源、植被、土地等浪費嚴重,生態環境破壞和農村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應高度重視農業安全問題,為了進一步推動新型城鎮化,應積極推動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同時,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現實意義:其一,發展循環型農村經濟,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確保農村經濟安全,當前,我國資源總量和人均資源量相對不足,資源浪費嚴重,資源利用和開采方式粗放,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而通過發展循環型農村經濟,可有效緩解緊張的資源形勢;其二,發展循環型農村經濟有助于保護環境、防治污染,我國很多地區的環境污染狀況越來越嚴重,而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必須堅持清潔生產,從源頭上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物,通過回收利用各種廢棄物,可減少各種廢棄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其三,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嚴重污染環境,危害人類健康,為了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而想要實現這個目標,應積極發展循環型農村經濟,走一條環境污染少、資源消耗低、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新型農村經濟發展道路。
四、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策略
(一)積極宣傳循環型農村經濟
循環型農村經濟是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和理念,其涉及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當前我國很多地區都開始了循環型農村經濟的實踐和探索,但是人們對于循環型農村經濟的理解和認識還不足,相關理論概念認識不清,所以為了進一步推動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應積極運用輿論傳媒和各種方式手段宣傳循環型農村經濟,強化全社會的環保意識和資源意識,倡導綠色消費和綠色生產,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主動參與到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中。
(二)加強法制建設
為了保障循環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應加強法制建設,根據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經驗,通過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有助于建設循環型社會和發展循環型農村經濟。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先后完善了相關的資源管理和環境法律,基于環境資源保護的法律體系框架已經逐步形成,但是在很多方面還不完善,所以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應加強法制建設,提供專業的法律保障,推動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
(三)創新技術
為了更好地推動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應加強技術創新,完善技術支撐體系,加大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和技術的投入和研究,特別是農業高新技術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技術,提高各種資源的利用率,在循環技術開發和研究方面,政府部門、產業界和學術界應加強溝通協作,突破技術制約,全面提高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技術水平。
(四)政府引導和推動
政府是推動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和主要責任主體,為了實現良好的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應嚴格落實科學發展觀,編制可操作性強、切實、簡明的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規劃,提供專業、健全的指導框架,加強政策導向,對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加大財政補貼,對農業補貼范圍適當擴大,加大資金投入,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五、結束語
面對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形勢,應積極發展循環型農村經濟,創新經濟發展模式,采取科學、合理的策略和方法,解決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問題,進一步推動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辰. 淺談我國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J]. 商場現代化,2012,02:379.
[2]唐華俊. 我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與戰略對策[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01:6-11.
[3]錢毅. 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貴州大學,2011.
[4]陳敬明. 循環經濟與中國農村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