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
摘要:新時期知青小說的發展與傷痕文學是息息相關的,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的階段,在不同的時期有著獨特的內涵。或描寫知青生活的苦難,揭露文革非常歷史歲月的真實面目。憑吊流逝的青春歲月,或表達“青春無悔”的理想情懷等。本文主要針對新時期知青小說的特征展開分析。
關鍵詞:新時期;知青小說;特征分析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8-000-01
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的知青運動改寫了一代人的命運,也造就了獨特的新知青小說,在十余年的時間內,新時期知青小說為讀者重現出當時的社會現狀,對后續的文學創作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新時期知情小說中人的覺醒
新時期文學中有一個重要的主體就是人的覺醒。這主要是受文化大革命長期的文化制約,對人的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造成了極大的束縛,所以新時期文學就是以人的覺醒為核心內容。從新時期文學通過早期的《班主任》和《傷痕》等作品揭示了文革時期對人的精神迫害,再到到《崗上的世紀》和《伏羲伏羲》等作品展現了人的覺醒。其中知青小說對人的覺醒進行了獨特的呈現,是這一時期主要的文化主力軍。知青小說多以自敘為主,作品將自己的復雜的感情和人生感悟融入到作品之中。知青們大多經歷了從紅衛兵到知青再到回城青年,他們與同時代的人一起經受了從隱瞞到醒悟的過程。不同的是知青們既是受害者也是過錯者,再加上他們多元化的生活閱歷,對于人生感悟有更深刻的體會。所以知青小說不僅詳細的揭露這一時期知青們繁復的生活經歷,同時也很好的表達了他們艱難的心跡,他們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加入人的覺醒思想潮流中,將蒙蔽到覺醒的過程淋漓盡致的展現給世人。知青小說人的覺醒思想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知青小說是早期自我認知和自審的重要體現,是人覺醒重要的階段,比如盧新華的《傷痕》,禮平的《晚霞消失的時候》和孔捷生的《在小河那邊》等作品都是帶有自省意識的“反思”文學作品。其次,個人意識確定的表現。自我意識的醒悟是人覺醒比較高的境界,通過清醒的認識領悟到自身的獨特性、價值和不足,是一種獨立的思想特征。例如新時期初期,張抗抗《愛的權力》、張辛欣《我在哪兒錯過了你》和王安憶的“三戀”等作品都是對自我的剖析,是自我意識建立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知青小說通過描寫自身的生活經歷,從而表現出人覺醒時的孤苦、矛盾和躊躇等心理歷程。知青小說可以說是一部成長小說,從稚嫩到成熟的過程,是建立自我意識的重要開端。
二、新時期知情小說的多元化身份
知青們從小就在城市接受文化教育,在還未成熟的時期走進了農村,開始接受農村文化的洗禮。農民獨有的淳樸、善良和艱辛,對知青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農村的文化、生活態度和精神都對知青們的文化精神產生了熏陶,在不知不覺間將知青們的文化精神進行了“改造”。城市和農村間巨大的文化差異,使知青們具有了現代和傳統相結合的雙重身份和文化精神。雙重的文化身份,使知情們在五四文化運動中表現出了獨具特色的貢獻。在五四運動中一方面他們很好的繼承了傳統文化底蘊,同時借助西方文化影響,完成了鳳凰涅槃重生的新文化思想。繼五四文化后出現的新時期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和評價,對五四文化運動的反傳統的極端態度進行了修正,從中體現了新時期文化的獨創性,從而確立新時期文化的地位,這其中知青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新知青小說中獨特的藝術個性
知情作為群體來說,雖然存在著個體差異,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他們的成長經歷。大多數知情都是在青年學生時期進行的下行,他們的青春和愛情與知情生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在知青們的記憶中,不光有知青生活還有這他們的青春記憶,銜接著他們的個人情感生活。在知青們剛到農村生活時,農村的自然美景和淳樸的民情、風俗習慣都深深的吸引了知青們,雖然農村生活艱苦,但是在他們的記憶深處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在離開農村生活后,他們并沒有將這段記憶當做不堪回首的記憶,而是給予了肯定和懷念。并對他們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在他們的文學個性和寫作風格上。
首先,強烈的青春性。青春的情緒和抒情是青春性最根本的特點。青春時期雖然顯得稚嫩不夠成熟,更多的是真誠,愛和恨不會像成年那樣含蓄,而是通過抒情和傾訴進行描繪。知青小說亦是如此,也呈現出了強烈的青春傾訴特征,特別是新時期初的傷痕文學,所有的知青小說都是在訴說著知青們的生活遭遇,表現了他們的傷感之情,例如張承志的《騎手為什么歌唱母親》。在知情小說中大多作品都是以第一人稱進行敘述,通過自身直接的將主觀情緒進行表述。
其次,理想主義色彩。理想主義色彩幾乎蘊含于每一部知青小說中,通過強烈的青春性將精神上對生命的理想化認知展現的淋漓盡致。這種理想主義色彩,使知青小說完全不同于后期的物質化寫作,在同一時期的文化中彰顯了與眾不同的特點。同時理想主義也成為了知青小說的創作藝術風格。
參考文獻:
[1]梁麗芳.私人經歷與集體記憶:知青一代人的文化震驚和歷史反諷[J]. 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 .
[2]陳潤蘭.知青作家的精神突圍與自我拯救——文學“尋根”運動的心理動因闡釋[J]. 當代文壇, 2008(01) .
[3]何言宏.“知青作家”的身份認同——“文革”后知識分子身份認同的歷史起源研究[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05).
[4]孔瑞珠.論新時期知青題材小說鄉戀主題的嬗變[J]. 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