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長時間以來,詩歌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薄弱點。而現代詩歌又往往處于被遺忘的角落,成為語文教學中被疏遠的另類。為了扭轉現代詩歌教學的病態傾向,擬從三個方面進行矯治。
關鍵詞:詩歌教學;隱痛;矯正;養成教育
在初中階段,詩歌教學是極為重要的一環,歷來受到教材編寫者重視。但是,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詩歌教學,特別是現代詩歌教學有異化傾向。本文擬以《現代詩歌二首》為例,談談自己的體會。
客觀地講,《少年歌》與《生活是多么廣闊》的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不少語文教師也深知其分量,但從實際執教情況來看,并沒有很好體現出這兩首現代詩歌的價值。結合平時的課堂教學觀摩情況,筆者認為當前現代詩歌教學存有三類隱痛。
隱痛之一:匆匆過場,將能力培養變成知識傳授
在平時的備課過程中,就有不少教師抱著這樣的觀念:現代詩歌內容簡單,沒有什么可以教的。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也是這樣做的。以《少年歌》為例,不少教師就提綱挈領式地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希望少年們活潑地生活,與一切腐朽的東西決絕,做一個永遠熱情、勇敢的新人。在這樣匆匆的教學中,教師的概括是恰當的,但實際的教學效果很差。因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最多是被動地接受了這首詩歌思想內容上的知識。從實際調研情況來看,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這些知識能夠或多或少地記得一些,但如果換做一首新的詩歌,讓學生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他們則往往是束手無策,作答的正確率低得可怕。長此以往,這樣的詩歌教學必將成為學生的負擔乃至噩夢。究其原因,教師忽略了學生現代詩歌基本能力的培養,而代之以簡單的知識傳授。
隱痛之二:割裂聯系,將單元教學變成單篇講解
在平時的觀摩中,乃至反觀筆者自己的教學實際,發現目前的語文教學往往是滿足于單篇課文的教學。例如,執教《現代詩二首》,就突出《少年歌》旨在號召廣大青少年攜手奮斗,共同奔向燦爛前程;《生活是多么廣闊》旨在引導讀者擁抱廣闊的生活,過幸福、快樂的生活。應該講,就其文本而言,無可厚非,但將其還原到單元中,就發現教者思想觀念的偏狹了。教材編寫者選編的幾篇課文可謂各有千秋,各有側重點,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明顯沒有圍繞“金色年華”這個核心開展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
隱痛之三:教師包干,將詩歌解題變成詩歌鑒賞
目前,許多教師太屈服于考試,以至于在現代詩歌教學中,教師大多會開展短平快式的教學。以《生活是多么廣闊》為例,曾有教師就簡單地以兩個問題引領教學活動:“這首詩的思想內容是什么?”“本詩的藝術特點是什么?”應該講,對教師而言,他是輕松了,一節課就講兩個內容。但是,對學生而言,卻是較大的挑戰,不少學生不知道如何下手。于是,學生的反應木訥,而整個教學活動也因之停滯。導致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教師將詩歌鑒賞等同為詩歌解題。沒有遵循規律去鑒賞,哪來較為正確的解答?
為了扭轉現代詩歌教學的病態傾向,筆者認為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矯治:
第一,突出重點,強化基本能力養成教育
在初中階段,不少語文教師走上了一個錯誤的道路,自己對現代詩歌精講,學生準確地記錄、記憶。理由很簡單,考試就考這些。誠然,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不少考題就是考查學生所學課文里的思想內容。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用很少的時間準確地把握住教材里詩歌的內容,那么就能為原本緊張的學習贏得更加寬裕的時間。但是,從近幾年的考試情況來看,命題者已經或多或少地意識到此類情況,有意地設置一些課外的詩歌題目,較好地發揮出考試的積極引導作用。
因此,在考試改變的情況下,語文教師必須作出應對性改變。這其中最應該做的是強化學生的現代詩歌基本鑒賞能力培養。在這方面,教師必須仔細了解學生的現有基礎,掌握學生立足文本內容進行詩歌語言文字理解的能力。結合到詩歌,尤其是現代詩歌,教師就必須明晰對學生基礎性的能力培養。以《少年歌》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在逐步感知中深化理解;要教育學生善于抓住詩中的兩個關鍵意象“小羊”和“山泉”,借此分析和揣摩詩人的寫作意圖;要善于抓住詩歌中運用的比喻、比擬、用典等藝術手法,明晰詩人不直接表達情感的精妙效果;要引領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在具體賞析之后整體感知詩作歡快的筆調、清新的格調和完美的形式。為此,教師理當讓學生掌握現代詩歌鑒賞方法,讓其在不斷的實踐中穩步提升鑒賞能力。
第二,注重聯系,開展中心話題輻射教學
教學單元具有自己的核心話題,編寫者圍繞它選定了幾篇文章,這些都是教師開展教學的立足點。
首先,教師要聯系學生的實際。教師開展教學必須要充分考慮受教者,他們剛剛升入初中,經歷人生的重大轉變,新的生活,新的伙伴,新的空間,這些都是他們必須直面的內容。教師要敏銳地發現這些帶給學生的微妙變化,引領學生欣賞文本內容,從不同文章中獲取少年應該具有的精神養料。唯有如此,教學活動才具有一個明晰而有針對性的出發點。
其次,教師要聯系單元內的文本。第二單元的專題為“金色年華”,所選的文章各有側重點。作為誦讀欣賞的篇目,《現代詩二首》也有其側重點。總之,萬事萬物是緊密相連的,作為一個單元內的文本,所有的篇目都應有所關聯。教師可以將“金色年華”作為核心,引導學生立足這幾篇文章,開展使少年年華充滿金色的探究活動。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會顯著提升。
第三,明晰主體,突出現代詩歌賞讀重點
所有教學活動必須建構于學生的主體參與,但是在參與的積極程度和效度方面,卻是很少有人進行有效地實踐與思考。更多的情況是教師滿足于學生的回答,誤認為有回答就是突出主體性了。其實不然,有回答了,但是不正確;有回答了,但是不自信、不積極、不全面;有回答了,但是沒能直擊中心……這些都嚴重弱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學生學習熱情的消減和學習效率的低下。
現代詩歌教學不同于古代詩歌,語文教師要做的是遵循學生實際、教材實際,多引導學生主體有效參與,突出鑒賞重點,培養學生基本能力,助推學生不斷提升鑒賞現代詩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吳建英.現代詩教學內容的確定與教學方法的選擇[J].中學語文,2011,(Z1).
[2]劉云集.關于現代詩歌教學方法的幾點嘗試[J].閱讀與鑒賞(下旬),2010,(6).
作者簡介:吳芳(1979—),女,江蘇省常熟市謝橋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