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
摘 要: 新課程下,教師越來越重視朗讀,語文教師既要重視在課堂上變換各種朗讀形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更要在激發學生朗讀興趣的同時無痕地落實朗讀方法的指導,促使小學生在語文朗讀中茁壯成長。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朗讀能力 朗讀方法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古人朱熹曾經指出:“凡讀書……只要是多讀幾遍自然上口,永定不忘。”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走進語文課堂,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們發現語文老師的確重視朗讀這一環節,也在想方設法用各種朗讀方式強化教學效果,一時間課堂上書聲瑯瑯。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真正感受到要在閱讀課堂中扎扎實實地落實好“讀”,讓學生讀得自信,讀得精彩,談何容易?一則語文課本較深、較難,一篇課文識字量極多,學生閱讀障礙大;二則小學生總是活潑、好動,持久性注意力不強,在需要大量朗讀的語文課上教師必須不斷變換朗讀方法、朗讀形式,激發其濃厚的朗讀興趣,出色完成朗讀任務;三則從朗讀的方法而言,學生只能本能地表達初步的感受,不太能較好地運用一定的朗讀方法較好地表現課文語言的情感。但是越是如此,越可見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是至關重要的。
一、激發朗讀的興趣
當初步接觸文本時,學生對于其間的語言文字還不夠熟悉,對于文本的情感還完全處于比較陌生的階段,這時候教師必須給予學生充分接觸文本的時間,讓其能以自由的朗讀方式快速熟悉文本,把握文本。我認為自由讀是讓學生大量接觸文本、熟悉文本的最佳方法。但是,在如今的語文課堂上,我發現很多教師對這一朗讀形式并不是很重視,像匆匆走過場一樣。我認為學生朗讀能力的有效培養,在學生剛開始接觸文本時,自由讀就要做充分,做扎實。教師還要關注班上的每一個學生是否真正興趣濃厚地進入了朗讀。
所謂“自由讀”就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語速、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情感朗讀文本。自由朗讀的確可以讓學生快速地、最大量地接觸文本,實現對文本最快速地了解、概知,但畢竟是小學生,你讓他“自由”,他就以為可以隨便開溜。在開始自由朗讀時,就發現很大一批學生一到自由讀就“渾水摸魚”,一會兒搗鼓個筆,一會兒翻看著書,要不就給你來個“和尚念經”……面對這一現象,我對“自由讀”不敢馬虎,采取了下列兩種方法落實:
(一)看“表情”,聽“聲音”,讓學生有興趣地讀。
每次到了課堂上的自由朗讀是我“聽”得最認真,“看”得最認真的時候。讀之前,我會說:“小朋友,盡情發揮你朗讀本領,老師走到你身邊,一定要聽到你最美麗的聲音。”學生一般就會放開聲音認真讀。當我走到誰的身邊時,肯定讀得很認真,于是摸摸他或她的腦袋附在耳邊表揚一下,小家伙更賣力了;讀當中,我會說:“我最喜歡看小朋友的表情了,誰的小臉蛋最美,誰就是讀得最認真了!”于是,個個小臉蛋會說話,讀得越美,臉上表情越豐富;讀之后,更不忘了將剛才朗讀時那些小臉會說話,聲音又美麗的學生好好表揚一番。漸漸的班上的學生知道了,自由讀時,老師在聽著聲音,在看著表情,調動了那些總不敢舉手“個別讀”的學生的積極性,偶爾他或她也舉著手美美地表現了一回。
(二)給學生最有挑戰性的任務,讓學生有思考地讀。
單單讓學生讀出了表情,讀好了聲音,還只是自由讀的表面現象。讓學生初步接觸文本,還要讓學生能帶著任務,有思考地讀,才能真正讀出準備型朗讀的價值。那么,如何讓學生帶著問題興致勃勃地“自由讀”呢?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認為,它的前提必須是教師給了學生最有挑戰性的任務,學生才能讀得入神,思考得有價值。
那么怎樣的任務對學生而言具有“挑戰性”呢?根據實際的課堂效果,我認為挑戰性首先在于教師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比如當我在教學《檢閱》一課時,讓學生找到自認為的觀眾們為什么會發出贊嘆的句子,并畫出浪線。看似一句簡單的話語,但是,充分體現了這一過程中,我對學生自我個性的尊重,學生是在愉悅的、展現自我的心境中接手這一任務,實際效果表明,學生的確讀得極為認真,能快速地找尋到準確的答案。挑戰性還在于教師能給予學生明確而有價值的問題,真正能隨著自由讀過程的深入而獲取問題的答案。比如在教學《七顆鉆石》一課時,我讓學生用自由讀的方式細細讀讀課文第一節并要求:用心感受當時的場景,如果用一個字或詞來概括,讀著、讀著你的腦海里蹦出了哪個“字”或“詞”?答案是從朗讀過程中的,學生自然讀得極為認真,腦海里還會努力搜尋字詞,效果較好。
二、探尋朗讀的技巧
當學生對文本有了初步的接觸,就可以根據教師的引領,快速找準課文的重點詞句,通過朗讀深入理解,獲取感悟。就是說對于課文的重點詞句,教師要通過學生個體朗讀在技巧上加以引領、示范,從而讓所有學生讀好重點詞句,獲取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如何讓“個別讀”真正起到錘煉學生朗讀能力的作用,我覺得教師要特別注重個別讀的評價,要通過有效的評價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評價彰顯個別學生朗讀的優點,給予全體學生朗讀方法的引領、示范,提高全班學生的朗讀能力。因此,在平時的個別讀中,我特別注重對學生的朗讀評價,實現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
(一)關注學生課堂朗讀表現,以生促生,提煉優點,強化、示范朗讀方法。
班級中學生的朗讀能力總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朗讀中,要特別關注班中朗讀能力較強的學生,當他們完成個別朗讀后,教師必須有效捕捉到他(她)在朗讀中表現的優點,通過評價時再強化、示范給其他學生,既表揚了朗讀者,又讓其他學生在教師的提煉中學會了朗讀。
比如,當一個學生繪聲繪色地讀好重點句子時,我會評價:“讀得真好,你最會用表情來向大家傳達你朗讀的情感!”表揚了這位學生,更重要的是告訴了其他學生朗讀需要配以豐富的表情;當一個學生在朗讀時特別能讀好其中的重點詞,我會評價:“聽著你的朗讀,我知道了,讀好句子也要讀好詞語,這個詞語你讀得真美!”告訴其他學生讀好句子先要讀好詞語;當一個學生在朗讀時能充分注意到標點時,我評價:“原來不同的標點符號有不同的朗讀,你教了我!”告訴其他學生朗讀時要關注標點符號。
(二)關注課前預設,以師帶生,引領、示范朗讀方法。
教師除在平時以生帶生的朗讀評價有效授予朗讀方法外,更需要注重對課文重點詞句指導學生有效預設朗讀,通過引領,讓學生把握朗讀的要領,讀好課文。
比如,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文中有一句重要的話語:
“他對我要求很嚴,經常叮囑我:‘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這是描寫文中的“我”在畫畫上為什么能實事求是地作畫,因為腦海中總是浮現父親的這句話。在具體教學時,我為了能讓學生把握住這句話的朗讀方法,作了如下預設:
1.讓學生自由讀讀這句話,你從這句話中理解了什么?
2.教師提煉:是呀,眼睛看到是圓的就畫成圓的,是方的就畫成方的,不要把圓的畫成方的,把方的畫成了圓的,否則那就是——想當然;那就是——畫走了樣。
3.練讀:在我提起畫筆開始作畫時,總會想起父親的教導:——指名讀,評價(語重心長的父親)在我畫得粗心大意時,仿佛聽見父親在說,指名讀。評價(嚴厲的父親)。
4.齊讀:教師引導,是呀當我開始學畫的時候,父親會語重心長地教育我……當我想當然的畫畫時,父親會嚴厲地教育我……(兩遍齊讀,注重語速上的變化)
5.教師小結:父親一遍遍地教育著我,那就是“叮囑”。
很明顯,在上述例子中“叮囑”一詞對于學生來講既是個很難理解的詞語,又是讓學生讀好這句話的重點詞。怎樣預設既讓學生深入理解詞語,又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好這句話?我通過課文具體情境的再現讓朗讀較優秀的學生快速把握住了父親的叮囑可能是嚴厲的,也可能是語重心長的,通過教師的導語引讀這句話,正是將這一種對句子的個性化朗讀加以彰顯,讓所有學生都能從方法上把握住這句話的朗讀,從而真正讓每一個學生讀深、讀透。
三、收獲朗讀的成功體驗
當學生們對文本的重點詞句朗讀錘煉較好的時候,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展示朗讀能力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朗讀的成功體驗。我一般都是通過齊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練習。這時候學生們就特別愛表現,一般來說課堂上經常能讀得“自信”,讀得“精彩”了,成功感十足。教師只要多給些喝彩就行了。
在課堂上我們明顯地感受到,班級學生個別朗讀都很好,但一到齊讀就存在問題,學生個性張揚,混在一起的事兒容易“掉勁”,讀著讀著節奏越拖越長,聲音越來越輕。如何培養學生的齊讀能力呢?我認為這跟教師對學生齊讀時的關注很有關系。每次到了學生齊讀時,我會依然聽得極為認真,聽什么呢?聽學生齊讀時“領讀”的聲音。仔細傾聽不難發現,在學生齊讀時,會有幾個學生讀得聲音動聽,節奏正確,帶著大家讀,又不會讓自己的聲音“冒尖”。這些學生的表揚,要讓他們繼續發揮優點,帶好班級的齊讀,平時課堂上一到學生齊讀好了課文,我就表揚:“今天小麗最棒,朗讀時讓老師聽到了她最美的聲音,讀課文最好的小朋友就是這樣,能在齊讀時讓老師從那么多聲音中直接聽出了她的聲音,帶著大家讀,又不會離開大家!”這個學生肯定是讀得最認真,且節奏很好,聲音響亮。漸漸的,班上朗讀比較好的一批學生在一次次機會里,被我表揚了個遍。學生馬上摸到了規律,知道齊讀時,老師很會“聽聲音”,老師也能聽到誰讀得最美,于是本來以為齊讀沒有展現機會,這回就十分“賣力”。有著這幫學生在認真帶著,整個班的齊讀水平漸漸有了很大的起色。
朗讀是一門藝術,教師必須對學生良好朗讀能力的培養不斷思索,不斷創新,促使學生在整個語文朗讀上讀得“自主”,讀得“自信”,在讀中茁壯成長。讓我們一起努力,還閱讀課以美麗、動人的容顏,讓漢語豐厚優美的語言之花在語文教學中在學生的心田上絢爛開放。
參考文獻:
[1]李景陽主編.語文教學論.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1):2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1):2.
[3]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語文教學與研究雜志社,2005.
[4]小學語文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