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紅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個教師的不懈追求。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在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又是有效教學的關鍵。結合小學科學學科和小學生的特點,淺談本人在科學課堂中關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的思考和做法。本文試從學生自主發問、教師誘導發問和教師營造和諧的發問情境入手,并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做一個較為系統的闡述。
關鍵詞:創設情境;自主發問;誘導發問
科學問題的產生不外乎兩個途徑:一是教師自己事先設計好的;二是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具體情況、自己喜好事先設計好問題。課堂中向學生連環拋出問題,這種“一問一答”的問題設計程序體現了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理念,學生只是被動地思考問題。沒有參與到科學的學習當中,沒有得到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沒有投入到科學的實踐研究中去。現代教育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此,我們應該鼓勵讓學生自己來提問,積極倡導學生好問的學習態度。只有多問,多想,學生才會積極思維,深入研究。一個個心中的問號最終變成萌發新意識的源泉。科學探究的問題究竟該從何而來?具體如何操作?下面是我個人在《科學》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一、創設情景,自主發問為主
信息加工理論認為,學生要成為積極理解和獨立思考的主體,就必須自主提出問題來,引導注意力和促進思維活力。而教師的提問則無法達到相同的刺激強度和效果。因此,學生自主提問優于教師提問。例如:在教學《葉的蒸騰作用》這一課時,在一起探究了在水中浮著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后,我拿出一盆罩著塑料袋的植物,先讓學生猜測過段時間塑料袋內會不會出現水珠?有的猜測可能會,但大部分同學猜測不會,可當他們通過實驗之后,發現結果并不是像他們剛才猜測的那樣,這時就產生了矛盾沖突。這一現象引起了學生的思考,我見機提出“對于這種現象,你有什么想說的,有什么想問的呢?”絕大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小水珠是不是從濕土里跑進去的?”“小水珠怎么會從外面跑進去呢?”我進而引發學生深層次地思考:這些水蒸氣是從植物的體內跑出來的,植物體內應該有什么構造,才往外跑“氣”?在這種真正的探究動機的作用下,學生以高漲的熱情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動中。
二、把握時機,教師誘導為輔
我們說學生自主提問優于教師提問,并不是否定教師提出問題。其實,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由學生提,有時也可以是教師直接給出任務“今天這節課我們研究”,開門見山,直奔重點為,而絕大多數我們研究的正是教材中提出的問題。教師恰當的提問對啟發和推動學生思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問有許多講究,在課堂教學中,正確把握問進機顯得十分重要。
1、新授前提問,搭橋鋪路。科學知識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每一單元的每一課并不是彼此獨立的,它們之間有著或多或少的內在聯系。例如在《蠟燭能燃燒多久》這一課時,先演示點燃蠟燭,罩上玻璃這一實驗,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并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蠟燭點燃罩上玻璃杯后熄滅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有的說是氧氣沒有了,有的則猜測是氧氣不夠了。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出這兩種可能,由此引入新課的第一個活動。這種鋪墊式的提問既有利于復習舊知識,又有利于順利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2、新授時提問,抓住重點。每節課要想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必須突破重點、難點。例如在《熱起來了》這課,“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熱呢?怎樣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呢?”這是本課的重點活動。教師通過“衣服本身到底能不能生熱?你是怎樣想的?”這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推理,學生在假設衣服能生熱是正確的前提下,推理出與事實不相符合的結果,從而證明衣服是不會生熱的。
3、訓練時提問,抓住聯想。聯想是學生思考的關鍵,教師的引導是否得當將影響到教學效果。
三、營造氛圍,增強互動有效性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相互之間的交流與發展。教學活動中的氣氛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建立起來的,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溝通與表達,對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引起注意至關重要。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態度,雙方情感的協調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關系,需要以教師自身積極情感的建立為基礎,以此來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
總而言之,科學問題的生成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如何有效地啟發學生引領學生,是我們不斷探求的方向。科學教師應以“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的宗旨,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甚至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微笑……讓學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發展!使“一切為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為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 李召存.教學中主體參與的有效性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0,10.
[2] 王舜之.科學探究活動中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J].教學參考,2003,(6).
[3] 沈明忠.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現狀的幾點思考[J].科學教學,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