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炳瑩
摘要:當代經濟環境的快速變化,導致會計環境和人才需求的變化,進而對國內高職院校會計教育帶來了挑戰。本文針對高職院校會計教育的現狀,以會計人才市場需求的現狀為背景,從會計高職教育的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材、師資隊伍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職院校;會計教育;現狀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143-02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入以來,我國的會計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會計教育也得到不斷發展。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會計專業中,高職院校學生所占比重較大,故高職院校會計教育對會計人才培養的影響較大,其會計教學理念及方法能否適應當下經濟環境的發展要求,能否滿足現代人才市場的需求,都將面臨嚴峻考驗,而傳統會計教學理念及方法目前正表現出諸多缺陷,這導致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之間矛盾突顯。不斷深化高等職業院校會計教學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培養新時期的會計人才成為當務之急。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高職院校會計教育的現狀作簡要分析。
一、會計人才市場需求的現狀
會計人才市場即會計高職教育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其中,會計職業資格就是會計人才市場需求的具體表現。目前,會計職業資格直接表現為各種證書,具體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注冊會計師證書、稅務師證書等。隨著國際大型集團及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落戶及發展,除上述資格證書外,國際注冊會計師ACCA、美國注冊會計師AICPA等一系列高級職業資格證書,逐漸成為會計人員求職的法寶。另外,會計職業資格還間接表現為各種“經驗”,如事務所經驗、行業經驗、企業經驗等。因此,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由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而帶來的新技術、新業務的不斷發展,會計人才市場的需求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其職場準入環境也在不斷變化著。
二、會計高職教育的現狀
(一)會計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
我國會計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經濟管理部門、學校研究機構從事會計實際工作和本專業教學、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然而,雖然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同屬于高等教育,但在會計教育目標上卻側重不同。目前,我國的會計本科教育側重于通才加專才的教育,而會計高職教育的則側重于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將會計定位成記賬、算賬的財務人員。而事實上,現代會計由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而成。一方面,通過財務會計,向投資者及相關報表使用者充分披露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另一方面,管理會計通過數據分析為企業內部管理提供數據支持,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率及經營收益。而隨著現代企業會計的發展,管理會計在會計活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國會計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轉變為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主,而不僅僅是專業能力。目前,會計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存在如下缺陷:
首先,目標定位過低。目前,高職院校偏向于僅將會計專業人才定位成從事會計事務性工作的人才,這與中職院校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并無太大區別。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應將人才培養目標提升為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且能夠獨立從事會計工作的專門型高級人才。
其次,目標定位過窄。目前,高職院校側重“專才”教育,忽略“通專結合”的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專才教育由于其特定的工作能力,在傳統型機械化的工業化社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學科與學科間的融合越來越密切,專才教育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現代社會要求會計人才不僅僅擁有會計知識,還需要掌握信息技術、運籌學、金融學、統計學、管理學及其他學科知識。知識面過窄,必然影響學生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溝通能力,進而影響其就業能力、職業能力。
再次,目標缺乏前瞻性。大多數高職院校僅在大學一年級開展專業認知與職業規劃課程,后續教育力度不夠,這也是很多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不從事會計工作的原因之一。而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曾經指出會計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培養學生畢業時成為一名會計專業人員,而在于培養他們成為一名未來的會計專業人員。所以,高職院校會計教育目標應致力于培養社會一貫的持續的會計專業人才。
最后,忽視道德教育。會計職業道德在會計教育中處于重要的地位,而大多數高職院校僅將此部分作為《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中的一部分內容,且篇幅不大。正是因為這種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忽視,導致許多單位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人員職業生涯受損、專業會計公司倒閉,甚至最終導致社會信任危機和社會價值危機。
(二)會計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
會計高職教育課程的設置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培養目標的實現、會計人才的質量。目前,我國會計高職教育課程己經形成體系并逐步完善,但仍存在一些缺點。
第一,過于偏重基礎理論,缺乏實踐教學,或者雖設置實踐課程,但與實際應用聯系不足。
第二,專業課比重較大,相關學科比重較小,甚至空缺,課程設置結構不合理,學科之間彼此獨立,忽視彼此間的關聯性。
第三,授課內容有較多重復,如《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在貨幣時間價值、存貨管理、變動成本等方面存在較多重復,《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經濟法》及《稅法》在基本法律概述、票據支付、稅法基本原理等方面也存在諸多重復。而這些課程彼此獨立開設,任課教師之間交流不充分。
第四,課程設置與人才市場需求脫節。當今世界各國在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時,都特別注重通才教育,無論哪門專業,都要求在人文、社會、自然、科技等領域學習一定課程。而我國高職院校目前的課程設置分為五大類,即:政治理論課、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主干專業課、選修課,顯然忽視了對人文、社會、自然、科技等學科的學習。這導致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計算機知識不足,知識面過窄,也進一步嚴重影響了我國會計信息化的發展進程。
(三)會計高職教育的教學方法
會計教學水平的提高,除了明確的培養目標、合理的課程設置外,還必須遵循恰當的教學規律,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還相對傳統和落后,大多數學校基本上還是“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板書或PPT演示、學生聽課或記筆記為主,忽視對知識的應用。顯然,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并不能與當下日新月異的會計環境相適應,反差越來越大,所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脫節。
(四)會計高職教育的教材
學科的發展離不開教材的建設,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材建設任重而道遠。其教材仍有不少是對中專教材的延續或對本科教材的壓縮,自身特色不足,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體系,滯后性明顯。其中實踐性教材的問題尤為突出。
首先,由于缺乏配套的實踐性教材,大多高職院校采用自編教材。這些教材往往過分強調會計核算職能,而忽視會計監督職能。由于課程設置重復,學科與學科間沒能很好的劃分,編制的教材知識點重復,或者由于編寫時間以及編者本人實踐經驗的缺乏,這些教材在實踐適應性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
其次,目前的會計實踐教材,其內容幾乎均只涉及制造業的一般經濟業務,對其他行業,如房地產、物流、金融、保險、證券等涉及較少,難以滿足學生畢業后就業不同崗位的需求。這也是用人單位不愿意錄用應屆畢業生,而更愿意錄用具有工作經驗的會計人員的主要原因。
再次,在選擇實踐資料時,容易產生兩類極端。一是過于強調真實性,照搬照抄某一企業某一時期的會計資料,而未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導致實踐資料缺乏代表性。二是過于強調大眾化,一些教師根據教材編造實訓資料,使得實踐教材成為書后練習的延續,缺乏真實性。
最后,個別教師缺乏責任感,以一勞永逸的心態,為減少備課量,教材幾年不變,在會計準則每年一小變幾年一大變的現代經濟環境中,這類教材無疑對學生具有誤導性質,何談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五)會計高職教育的師資隊伍
要想提高教育水平,必然需要一支強大的師資隊伍。目前我國會計高職教育的師資隊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首先,隨著教育結構的改革,我國培養出相當數量的會計學碩士、博士,然而,這些高學歷的會計人才卻不愿進入高職院校從教。一方面,較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教師的課時量高得多,但收入卻低很多,因此,許多高職院校的教師在獲得更高學歷完成進一步深造之后,偏向于流向本科院校或經濟發達地區。另一方面,較會計實務工作相比,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跨國企業和大型集團越來越多,對高層次會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這些企業在工資、獎金、福利等方面的待遇遠超高職院校的教師,而且在高職院校的職稱評定方面,論資排輩現象嚴重,年輕教師晉升難度相較大型企業而言大得多。
其次,目前高職院校整體的氛圍是重科研、輕教學,導致許多教師將搞好科研作為事業成功的關鍵,而忽視對教學的研究。誠然,科研對于提高教師素質甚至學習名聲都有著很大的作用,但教師最主要的目標是教學,科研也應為教學服務。高職院校應鼓勵教師以教學為中心,在保證教學的基礎上,鼓勵教師從事科研活動,并最終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
最后,目前高職院校的師資以青年教師為主,他們年輕富有活力,但同時缺乏專業實踐經歷。在繁重的課時量和科研雙重壓力下,許多青年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進修培訓、下廠實踐,導致他們無法在實踐操作上對學生作出更為行之有效的指導,這也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實踐性不強的重要原因。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會計高職教育培養應當以會計人才市場需求為主導,建立適應新時期會計環境的培養目標,設置合理的課程,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編制行使有效的教材,依賴強大的師資隊伍,培養具備從業技能和道德、具備適應崗位能力、具備不斷吸收和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與我國不斷變化的人才需求環境相適應的會計專業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祥富.會計人才市場呼喚會計高職教育目標改革[J].大眾科技,2005,(11).
[2]毛維筠.高職院校會計教育現狀與改革的建議[J].高教論壇,2009,(2).
[3]熊婷,程博.會計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基于高職視角[J].財會通訊,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