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穎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識字的主要途徑,是學生進行聽說寫的綜合訓練。閱讀能力的提高能增強學生聽話、說話和作文的能力。因此,幫助學生樹立閱讀興趣,是語文教育走向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興趣 高效課堂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實踐證明,如果老師在教學中能傾注豐富的情感,用形象的動作、幽默詼諧的話語、傳情會意的眼神或者講故事、播放動畫、猜謎語、聽音樂等,創設適宜的環境氣氛,特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小英雄雨來》《我的戰友邱少云》等課文時,由于這些故事發生的年代離學生太遙遠,如果干巴巴地在那里講,學生是不會明白的,這時可以播放影像或幻燈片,讓學生感受戰爭年代,炮火紛飛的戰場,小英雄的機智勇敢,目睹邱少云為了戰斗勝利而壯烈犧牲的場面,如此一來,學生對英雄的崇敬之情以及對敵人的仇恨之意噴涌而出,這樣不僅讓學生通過畫面感知課文內容,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講好故事,培養興趣
講故事活動是誘導學生讀書的有效方式。我每兩周安排一次班隊課舉行“故事會”,每位學生準備1~2個故事,輪流講,人人必講,這樣學生準備故事,必須搜集素材,有的從別人那里“取經”,但大多要看一些童話、寓言故事方面的書,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學生書包中常可見到《白雪公主》《格林童話》等書籍,豐富了學生的頭腦。還有一個方法被證實是行之有效的,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講完,在學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結局時,告訴學生這故事就在哪一本書中,鼓勵學生自己去閱讀。
三、精讀感悟,品讀入情
重視讀,是對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繼承。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強調的是多讀。重視讀,也是強調讀中悟。這個“悟”不僅是理解,更重要的是直覺的充滿靈性的感悟。
這一環節主要是幫助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經驗對文本有所感悟,從而達到內化、積累的目的。讀《2008,北京!》第三四自然段主要讓學生體會人們激動、狂喜的情感。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天安門廣場人多的詞和句,然后緊扣“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們還是像潮水一般涌來”“許多人”和“歡樂的海洋”等詞句指導朗讀,讀出人多、場面大、氣氛熱烈的氣勢。再細讀課文,看看人們都在干什么?指導學生抓住“歡呼”“跳躍”“拋”“飛奔”“舞”和“敲”等詞語體味并讀出激動熱烈的氣氛。學生通過畫面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就會很激動地朗讀:“此時此刻,千言萬語都匯成一句話:‘2008,北京!”這樣的朗讀,才會收到聲以情發、情因聲顯的藝術效果。
四、自由發揮,激發興趣
我們常強調,讓學生愉悅地讀,快樂地讀,從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心靈交匯,產生共鳴。課外閱讀要“養成讀書記筆記的習慣”。讀書筆記的形式多樣,有“摘錄好詞好句”,有“概括主要內容”,有“寫讀后感”,還有“直接在書中圈點勾畫批注”等多種形式。而教師在知道學生記筆記時,大可不必統一形式,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愛的筆記形式來記筆記。讀書也是一種創作,讀書筆記應成為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讀什么書,在筆記上記下篇名、出處及閱讀日期,這是日后考核閱讀量的依據。讀到好文章,摘錄下好詞好句,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增加了詞匯量,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組織活動,發展思維
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學到語文知識后,不滿足于課內的學習,希望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擴大視野、拓寬知識面、發展特長、增長才干。語文老師應該精心設計與組織課外活動,如詩歌比賽、朗讀比賽、演講、辦小報、剪貼報、課本劇、猜謎語、講故事等。讓學生在靈活多樣的活動中,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并不斷產生學語文的興趣。
六、借助形式,激發興趣
一年級的小學生,對任何事都充滿了新鮮感,有強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組織游戲、競賽、表演等實踐活動寓教于樂,使每位同學都能參與,那學生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結果。學生不但學到知識,而且感受到了參與的快樂。
如教學《美麗的小路》一課,在學習第一段,體驗小路的美麗之后,教師引入:日子一天天地過去,美麗的小路卻在人們眼前消失了,瞧,現在的小路變成了──多媒體出示“蒼蠅成群,垃圾成堆”的小路,在學生的視覺上形成強烈的對比刺激。如果你走在這條小路上,你會說些什么呢?在這情感基礎上,讓學生讀讀課文,兔姑娘、鹿先生、鴨先生說的“呀,美麗的小路怎么不見了”等3句話,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分角色表演,學生又怎會不樂學呢?有樂趣才會喜歡,喜歡才會去讀。
參考文獻:
[1]董娜.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的改革[J].現代閱讀,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