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宣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逐漸加快,國際間的跨文化交流溝通需求也越來越強勁,這對跨文化人才的培養提出來更高的要求。中國和日本互為對方的較大貿易體,均擁有較大的雙向交流人才需求。對于日語教學而言,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特別是雙方文化因素的較大差異,使得日語教學的實際效能難以獲得充分發揮,因此,我們從中日語言文化對比入手,不斷提升日語教學的實際效果。
【關鍵詞】中日語言文化;日語教學;語言文化;對比
一、中日語言在日語教學中的應用
在日語教學和學習中,無論是學習者還是教師,都會從發音、詞匯、語法和語義等方面進行中日文化對比,且在日語學習中,母語思維的指導作用會持續存在。我國知名語言學研究者王力先生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中外語言橫向對比是最合適、最有效的語言教學方法”。這是因為,當語言學對比產生以后,其就具備為外語教學服務的應用語言學傾向。為盡可能形象的進行這一問題闡述,我們以日語的五個元音為例,對于中國人來說,a和i這兩個元音的發音相對較為簡單,這是因為其在漢語英語中具有很強的對應性,而u、e、o的發音則普遍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為其應用沒有那么對應。而在日語中這五個元音都屬于單元音,其發音需要一次到位的口型,而發音相對較為簡單、單純,且不像漢語那樣需要邊發音邊變化口型。
一般來說,“娘”在日語中是指“女兒”的意識,由此看見漢語和日語在詞義上具有較大的差異,且也具有完全不同的句型用法。在中文中,“女兒”的表示方法一般是通過加所屬定語進行表述,例如,他女兒,你女兒等。而日語中只需要用“娘”一個詞匯就能表述這一含義,當然還可以通過其他成分的添加進行強調,比如,きれいな娘、利口な娘等。從本質上來講,通過外語表達自我屬于自我翻譯的一種,如果能對外語和母語之間的同、異具有更清楚的理解,那么翻譯也必然會更精確,而當學習者連母語都掌握的不是特別到位時,那么其外語學習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就是語言對比學習的重要性。
二、強化中日文化對比研究
在對于語言學的進化演變中,由對比語言向對于文化轉變是其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也是一個新高度。語言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初級文化,因而,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傳統和文化內涵與語言學習過程緊密相連。在學習者進行語言學習的實際過程中,也應對語言承載民族的文化進行學習和掌握。盡管我們在進行外語表達時,會非常關注和重視語法問題,但文化層面的障礙會使語言的應用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很多語法正確的語句在文化氛圍中便是非常可笑的句式。比如,當國人在交談中,經常會用第二人稱,例如,你是誰、你住在什么地方等,受本民族語言的影響,一些日語初學者在進行句子翻譯時照搬漢語表達習慣而翻譯為:あなたは誰ですか、あなたは何に住んでいます。雖然這些句子從語法結構層面來說沒有什么問題,但在語用的視角,其可謂是漏洞百出。在中文和日語中,敬體和簡體的差異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其他表達方式的不同,譬如,特別重視談話對象的日本人,往往會見什么人說什么話,日語初學者很容易因母語思維的影響而對對話內容產生誤解,且片面的以為自己的翻譯沒有問題。從本質上來說,這屬于表層結構層面的直接文字置換,是忽視雙方文化因素的誤解,當然,這根本無法準確把握日語的真正含義。例如,すみません是日本人使用最為頻繁的一句話,它可以用于致歉,也可以表示致謝,但很多日語初學者都會將其翻譯為“對不起”,使得交流雙方相當尷尬。這都是雙方生長文化氛圍差異引起的,因此,在日語教學中,必須進行一定的文化對比講授,并以此為重要突破口,強化日語語言教學,只有這樣日語學習者才能聽到和翻譯出地道的純真日語句式,而并非中國文化思維定性下的日語句式。對于廣大教育研究者來說,其不但需要對日語教學模式進行必要的探討,也應重點強化中日語言文化對比導入下的日語教學研究,以為日語教學模式的革新和完善提供必要借鑒,為日語教育教學的發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三、結語
總之,在日語教學中,我們必須強化漢語日語語言和文化對比分析,以讓學生對兩種文化和語言的實際差異形成更多的認識,進而實現日語文化思維的內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更有效的進行日語教學。
參考文獻:
[1]岳琳.基于中日語言文化差異視角的日語教學方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5).
[2]李鑫.基于中日語言文化差異下的日語教學探究[J].《語文建設》,2016 (3).
[3]黃明花.從中日語言文化對比的角度探究日語教學方法[J].《中國培訓》,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