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紅
【摘 要】激發“學困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誘發和樹立“學困生”正確的學習動機,是初中數學教學成功的重要條件,根據學生實際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通過有趣的“激”開發“學困生”隱在的潛能,提高其自身學習數學的興趣,為成功學習數學奠定基礎。
【關鍵詞】激發;學困生;興趣
步入初中的學生面對數學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邏輯性、嚴密性和實踐性,學生的學習程序也未必都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分析、解決問題時,未能從多方面、多層次來探究和研究。學生開始學習時很不習慣,自然感到數學難學;抽象思維多于形象思維,動態思維多于靜態思維,學生對思維方式不易跟上,產生思維上的困難,理解也產生困難,由此成績逐漸滯后,自知升學無望,逐漸發展為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放棄的態度,若任其發展下去,這部分學生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此,我們必須對這些“學困生”進行激發學習興趣的教育,結合本人多年教學實踐認為可從如下幾方面做起:
一、培養學困生的自信心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關鍵在自身,但教師的外因作用也不可忽視。
對學困生來說,他們非常需要教師的悉心教導和熱情鼓勵。所以平日在課堂上和課外活動時應經常鼓勵這些學困生,幫助他們樹立“我能學好數學,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具體做法是:降低標準,分層要求,創設條件,讓他們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增強自信心。
二、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大凡對數學學習的學困生,對數學教師均有較深的成見或誤解。這樣,數學教師有義務幫助化結。一般來說,學困生存在一種自卑心理,平日少受表揚,對批評較為敏感,若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動輒諷刺、挖苦或濫加訓斥,必定會增強其逆反心理,人為地把他們推向教者的對立面。所以,首先應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尊重他們的人格。課堂上實施微笑教學、鼓勵教學,使其感到有一種親切和諧的氣氛。對他們作業中出現的疑難點要注意個別輔導,多面批、多激勵。每次考試盡量當面講評,每個實驗逐步地進行指導。這樣,通過教師熱情的教學態度去熔化學生逆反心理的堅冰,對數學學科產生興趣。同時,他們也會把對教師的好感遷移到數學學習上去。
三、加強教學語言的藝術應用,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隨時觀察全班學生學習情緒,更要特別注意觀察學困生的學習情緒,差生往往上課思想開小差、不集中,他們對教師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無味的語言講課聽不進耳,對數學知識也不感興趣。這時,教師應恰當運用藝術性的教學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引導每位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四、“授之以漁” 提高解題能力,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大部分學困生學習被動,依賴性強。往往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死記硬背,不愿動腦筋,一遇到問題就問老師,甚至扔在一邊不管;教師在解答問題時,也要注意啟發式教學方式的應用,逐步讓他們自己動腦,引導他們分析問題,解答問題。不要給他們現成答案,要隨時糾正他們在分析解答中出現的錯誤,逐步培養他們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對待學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諄諄誘導的方法,從起點開始,耐心地輔導他們一點一滴地補習功課,讓他們逐步提高。“授之以漁”就要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傳授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解題能力,從而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五、以成功體驗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使成功的體驗與學習形成良性循環,有興趣才會主動,然而學習興趣的持久取決于成功的體驗,著名數學學家丁肇中說過:“興趣就是花少量的時間得到一個好成績”。一般說來,在剛開始學習數學的初期,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是很濃的,如果有了收獲又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好評就會使興趣得到加強,否則屢屢的失敗就會銷蝕原來的興趣,因此在平時的測驗中試題的易中難比例盡量簡單些,使“學困生”也能得到一個好分數,并且每次考試后不純看分數只要看到進步都要進行表揚、鼓勵;平時上課針對他們設計的問題應盡量簡單些,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品嘗到學習的樂趣,建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
六、用“肯定、承認和贊揚”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改變用“一個標準”要求和衡量所有學生的單一性關注,采用多元智力理論關注不同類型的學生,從而多幾把尺子,開發學生多種發展潛能,在教學中努力地去發現“學困生”的優點、長處、能力等,適當地贊美“學困生”,不僅教師可以獲得學生的好感,而且還可以使教學雙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攏,縮短彼此間的距離,馬克吐溫說:“我能為一句贊美之詞不吃東西”,這話雖然有點夸張,但卻反映了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他人的肯定、承認和贊揚,只要不是過分的吹捧,人們聽了都會心花怒放,贊美之詞如同照耀人們心靈的陽光,如在學生主動回答時答錯了,受到同學“噓”聲時,我會說,雖然他答錯了,但說明他上課時很專心,他勇敢大膽,我們應向他學習,這時同學們就會向他投去羨慕的目光,培養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動性。
七、以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由于農村中學的學生最終大部分要回到農村,成為農村的建設者,初中數學教材中的數學知識應用在農村生產生活中的實例不少,教師在生活中應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既學習了數學知識,也掌握了生產技能,使即使升學無望的“學困生”也能感覺到數學是有用的。
八、精心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情景不僅是“一種刺激”而是教學目標相應的知識活動。與情景活動相應結合的一種人為優化的場景,這種有意識創設的,優化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客觀情景,在教師語言的啟迪下,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場景,如臨其景,不僅促使全班學生,全神貫注地認知,而且激發學生有情感地主動參與學習,即使“學困生”也會主動參與討論,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也是我們教師最愿看到的結果。
總之,興趣屬非智力因素的范疇,農村中學的“學困生”的智力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差異,因而從挖掘智力因素,培養非智力因素入手,對“學困生”進行興趣教育,不僅能使“學困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這種強烈的求知欲望一旦保持下去,就會使學生產生巨大的學習內在動力,足以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和忍受各種挫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困生”們在“興趣”老師的培養教育下逐步得到發展,從而走向成功,這也正是我們教育者最愿看到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