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跨文化交際類課程由于特別強調溝通的動態性和實踐性,其教學方式一直受到關注。BOPPPS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為交際類課程的授課提供了有效地指導;其“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教育理念、科學的教學步驟為指導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有效開展提供了有章可循。本文貫徹實施BOPPPS有效教學模式。對8大跨文化交際核心課題上設計了BOPPPS教學過程稿,并對學生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BOPPPS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但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關鍵詞】BOPPPS;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效教學模式
一、引言
跨文化交際涉及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人士之間的相互溝通,屬于人際溝通的范疇。自人類文明伊始,跨文化溝通便已出現。直到21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交通的便利和網絡的發展,才使得跨文化交際得到空前的頻繁。大專院校設施跨文化溝通類課程,為學生今后迎接全球化的挑戰做了積極的準備。既然是溝通交際類課程,既有其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課堂教學,要講究效果。這是任何教學都需要面臨的問題。溝通類課程,又特別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國際上通行的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解讀就是“知行合一”。具體來說,知道相關交際知識、擁有跨文化意識、并能付諸實踐這樣一個三合一的能力體現(Xu,Lisheng,2013)。如何能夠提高有效授課,成了跨文化交際課程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各大高校若干高校就陸續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到現在的遍地開花,可以說,英語教學一直強調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正如胡文仲指出(2010):中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還屬于起步階段,相關教學也處于探索階段。大多數的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授內容基本源自北美的框架,缺乏本地化的發展。上課的方式也大都流于講座形式,這對普及跨文化基礎理論和知識是有所幫助的。對于跨文化交際天生的動態性卻無法用講座形式予以實現。
二、解決方法
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核心要素涉及“文化導論”、“概念講解”、“價值觀討論”、“文化語言學”、“非語言交際和空間交際學”、“刻板印象”、“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際能力”(Xu,Lisheng,2013)。傳統的課堂授課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教師講課、學生筆記,輔助于多媒體技術,確實也能灌輸一些跨文化交際類的知識。但其缺點也很明顯。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大打折扣;其實踐可能受到阻礙。更為明顯的是,教師無從判斷學生的應用能力。
BOPPPS有效教學模式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定方法。在BOPPPPS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時間由有效導入、明確目標、學情分析、參與式學習、檢驗效果、以及明確結束六大步驟構成(李紋霞,2015)。每一步驟都進行精心設計,仔細推敲。從其名字上來看便能體現其目的。有效導入簡要介紹本節課的基本內容、向學生明確說明教學目標。其描述性詞匯從原來的“了解、掌握、知曉”等模糊詞匯轉變為“學生知道、運用解決”等可以進行量化檢驗的描述。參與式學習是本模式的核心,也是異于傳統教學的一個亮點。根據研究表明,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授課、學生閱讀等,學生的知識留存率只有不到10%。而小組討論、學生實踐、學生授課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授課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留存高達60-80%等不同程度的知識。實踐證明,BOPPPS有效教學模式能較好的達到既定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目標(陳衛衛,2014)。
整個學期的授課以BOPPPS為指導,設計了八大教學指導單。拿“文化休克”這一話題舉例說明。“文化休克”屬于心理學范疇。面對陌生環境,行為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由原來的激動、興奮,由于碰到挫折和陌生感,很快轉變為失望、恐懼,甚至逆反等情況。其導入由一個事先已經剪切好的視頻展開,約長5分鐘,涉及“文化休克”所提到的不同的心理狀態的變化過程。由此引入話題,明確本堂教學任務,明辨“文化休克”的四大階段和相關緩解方法。為了更好了解學生對該話題已有的了解程度,組織小組討論,以“如何降壓”為話題,為后面提到如何緩解文化休克做鋪墊,時間為7分鐘。課堂教學的主要時間用于參與式學習,先觀看一段英文視頻,由美國教授講解“文化休克”的四大階段和相應癥狀,并輔助于聽力題目,引導學生進入小組討論:在陌生場合碰到困難的應對措施。教師參與小組討論,并進行輪換穿插到別的小組。主要起到引導學生順利討論和提出高層面問題。歷時15分鐘。討論結束后,每組匯報討論成效,教師點評,并補充說明文化休克的緩解方法,共需10分鐘時間。為了檢驗學習成效,需要利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提問,涉及“文化休克”和“新婚蜜月”之間的關系,來加深學生對該話題的理解。最后是3分鐘總結陳詞,幫助學習者統整、反思,布置下節課的任務,延伸應用教學內容。
三、數據搜集及討論
整個學期教學任務均采用了BOPPPS授課模式進行。每次授課之前,學生均先拿到教師設計好的教學單和相關學習資料。每位同學都知曉每次授課的目標和自己的職責。并在頭三周的授課每次進行5分鐘的預練。由于本課程的特殊性,還貫徹實踐了國際上通過的跨文化交際訓練方法。以問題為導向,對過程進行跟蹤,學期始末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試。其測試工具采用了全球最為廣泛使用的“跨文化適應性能力測試CCAI”量表。該工具由美國跨文化交際培訓資深教授Kelly和Meyers(2015)開發,經過將近20年的實踐和改進,公認是跨國公司員工培訓權威工具。該該量表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原來的三大分支(知識、能力、意識),分解為“情感”、“性格”、“觀察”、“認同”等四大塊來進行檢驗。情感調和主要涉及被試是否能夠在逆境中快速轉變負面情緒。性格靈活主要檢測被試的跨文化意識。觀察方法主要涉及被試是否能夠注意細節。最后一塊認同感方面測量被試與所在文化團體的關系和對自己的認識情況。參與實踐的學生進行了跨文化能力方面的調查,具體數據如下。
情感 性格 觀察 認同
實驗初 34.2 28.1 34.2 33.1
實驗末 57.1 47.2 47.9 37.5
參考值 79 67 31 38
數據表明,總體上來說,被試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四大指標均有上漲的趨勢,并具有統計意義(p<0.05)。和參考值(理想數值)相比,在情感調和及跨文化交際敏感性(性格)上存在較大的距離。但是在觀察事物的敏銳性上和身份自我認同上句達到以及超過的推薦值。這說明,以BOPPPS為指導設計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四、總結
一般教學以講授課程傳授知識為主,即是1vs多的模式。老師在講臺上,講臺下面坐滿學生聽課。每個學生受老師關注的時間往往比較少。現代教學的發展打破了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星形的課堂布局將學生和老師的隔閡漸漸消除,取而代之的相互之間的多元關系,即是多vs多的模式:學生和學生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跨文化交際》課程本身的動態性的特點決定了傳統的講座授課型教學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求,也無法明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基于BOPPPS的有效教學模式打破講座型授課模式,著重強調了參與式學習和實踐的培養,輔助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切實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衛衛.基于BOPPPS模型和問題驅動教學法培養計算思維的教學設計[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4(6)8-11.
[2]胡文仲.從學科建設角度看我國跨文化交際學的現狀和未來[J],外國語,2010(6)28-32
[3]李紋霞.有效教學結構:BOPPPS之運用[Z]http://www.doc88.com/p-1941920283380.html (2015年5月14日訪問)
[4]Kelly,Collen & Meyers, Judith. Cross-cultural Adaptability Inventory [Z]http://www.hrdqstore.com/cross-cultural-adaptability-inventory.html (2015年9月11日訪問)
[5]Xu, Lisheng.(201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2nd 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作者簡介:
徐寧駿,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話語分析、二語習得等。
注:本文為“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江學院教學改革研究課題(BOPPPS有效教學模式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的應用與實證研究-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