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
【摘要】“生活是水。而水,不等于詩。水受熱,產生水汽——在陽光照耀下,水汽化作七彩的虹。——這樣美麗的虹,才是詩。”作家樊發稼用這樣一首短詩,生動得描述出了“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關系:“水”即生活真實,“虹”是藝術真實。
【關鍵詞】作文教學 藝術真實 生活真實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078-02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初中學生寫作文時,常聽老師說:“要從親身經歷的生活小事入手,來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對此,有些學生理解為:不能有一點點的曲解生活的真實,更不能背叛生活的真實。
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我們首先應該告訴學生:“真實性”原則在文學創作中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具有“真實性”的品格,其作品才能使讀者產生信任感和認同感,讀者才能為之所吸引所感動,從而獲得思想上的教益與精神上的享受。然而,文學創作要求的“真實”是藝術真實。藝術真實既不同于生活真實,又有別于科學真實,是一種特殊的審美化的真實。
所謂“生活真實”生活真實。狹義上講,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是沒有經過加工提煉,沒有經過人的大腦主觀意識過濾的生活。廣義上講,是指生活中所見所聞所讀所想的所有內容。而藝術真實是指藝術家從生活真實中提煉、加工、概括和創造出來的,通過藝術形象集中反映主題的重新塑造。藝術真實是作家藝術家追求的終極目標。
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過渡的橋梁是素材。
那么,如何將生活真實轉化為藝術真實?方法如下:
(1)典型集中法
把一類人一類事集中到某一人或某一事上。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塑造。生活中任何一個人的悲劇都不能和祥林嫂的悲劇劃等號。祥林嫂是集中國婦女的悲劇命運于一身。她既有丈夫比自己小十歲的痛苦,又有二嫁二寡的不幸;也有兒子讓狼吃掉的悲慘;更有別人強迫她二次嫁人,卻成了她永世洗刷不清的罪過的冤屈。她既經濟上受剝削,又精神上受摧殘。魯四老爺把她看成是不節不烈的罪人;庸眾把它當作嘲笑和鑒賞的玩物,最后淪為乞丐婆,還要帶著沉重的精神負擔(既害怕有靈魂,又擔心沒有靈魂)告別人世。也只有祥林嫂這樣的命運,才能更集中、更強烈、更典型地概括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命運,這便是魯迅在塑造人物過程中采取的“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典型化的方法。
(2)移花接木法
依據主題需要,將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人物的片段內容進行剪輯重組,構成了線索清晰、情節連貫、聯系巧合的嶄新題材。如《草船借箭》“草船借箭”是借來的故事。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有關記載,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戰五年后,曹操平定關中,率大軍南下進攻孫吳。孫權領兵迎戰,兩軍戰于長江水入巢湖的濡須口。曹操受挫,堅守營壘以待戰機。一天,孫權借江面有薄霧,乘輕便戰船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營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見江面水霧繚繞,孫軍整肅威嚴,恐怕有詐不敢出戰,下令弓弩齊發,箭射吳船。孫權的船很快便落滿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漸漸傾斜即將翻沉。孫權命令掉轉船頭,讓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穩后,孫權指揮戰船列隊,緩緩離去,曹操才明白上了當。
魯迅在《我怎樣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
(3)虛實結合法
依據主題的需要,運用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在反映現實的題材中融入怪誕的、離奇的甚至魔幻的內容,創造出奇幻多變意趣橫生的新題材。藝術真實允許虛構,允許寫想念或幻想的事物,生活中雖然不一定有其事,但它卻符合生活邏輯。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運用了虛實結合法。它講述的是一個在圣誕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因為沒有賣掉一根火柴,小女孩一天沒有吃東西。她又冷又餓,她擦亮了第一根火柴,看見了香噴噴的烤鴨;她擦亮第二根火柴,看見了美麗的圣誕樹;她擦亮了第三根火柴,看見了久違的祖母,她想讓祖母留在自己身邊,擦亮了一整把火柴。然而當火柴熄滅的時候,這所有的一切都不見了,小女孩就是這樣在圣誕之夜悲慘地死去,沒有人知道她在生前最后一刻看到的美好情景……通過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的不滿。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的時候,無論哪一種體裁,都需要讓學生學會將生活真實提煉轉化為藝術真實,否則學生就無所適從,言之無味,走不出“真情實感”的緊箍咒,就放不開筆。當然,永遠不要忘記“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藝術真實的根基是生活真實,豐厚的素材積累永遠是寫作的沖要前提。
參考文獻:
[1]朱德熙.現代漢語形容詞研究[M].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56.